為什麼大家都在問:「衝擊波治療會痛嗎?」
在香港,越來越多物理治療診所引入「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來處理各類慢性痛症,如足底筋膜炎、網球肘、肩夾擠症候群、髂脛束症候群等。
但許多患者第一次聽到「衝擊波」三個字時,往往會皺眉問一句:「會唔會好痛㗎?」
其實,衝擊波治療是以**高能量的聲波(非電擊)**傳入深層組織,刺激身體修復反應、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再生。
這過程中有些人會感到輕微針刺感或酸脹感,但並非真正「痛到受不了」的那種痛。
衝擊波的「痛感」多半與治療部位、能量強度、病情階段有關——例如慢性鈣化或肌腱沾黏的部位,因為組織較僵硬,反應就會明顯一些。
而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與治療反應,即時調整能量強度與節奏,讓治療安全又有效。

衝擊波治療的作用原理與常見治療痛症
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是一種非入侵性(Non-invasive)的治療方式,廣泛應用於運動創傷與慢性軟組織疼痛的物理治療中。
它利用高能量的聲波傳遞至深層組織,產生微小的機械衝擊與氣穴效應,刺激血液循環、促進膠原蛋白生成,並活化受損組織的修復過程。
簡單來說,衝擊波的原理不是「打壞組織」,而是喚醒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
因此,它能有效減少長期發炎反應、軟化鈣化組織、改善局部血流,對許多「痠痛拖很久卻找不到原因」的患者特別有幫助。
💥 香港常見可使用衝擊波治療的痛症
以下是臨床上在香港物理治療中心最常見、效果良好的治療項目:
-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香港久站、穿皮鞋的上班族經常因足弓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衝擊波能減輕足跟疼痛、促進筋膜修復。 - 網球肘(Tennis Elbow)與高爾夫球肘(Golfer’s Elbow)
反覆打字、用滑鼠、提重物都可能造成前臂肌腱過勞,衝擊波能減少肌腱附著點發炎與緊繃。 - 五十肩(Frozen Shoulder)與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不少香港文職族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肩膀活動受限,衝擊波有助軟化僵硬組織、減輕疼痛、提升活動度。 - 髂脛束症候群(IT Band Syndrome)與跑步膝(Runner’s Knee)
跑步愛好者常因髂脛束緊繃導致膝外側疼痛,衝擊波能放鬆筋膜、改善肌肉滑動。 - 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與肌腱鈣化(Calcific Tendinitis)
衝擊波能有效分解鈣化結晶、促進代謝吸收,是許多慢性運動傷害的關鍵治療之一。
香港近年不少運動員、教練與上班族都開始使用衝擊波作為輔助治療或復健手段,配合伸展運動與手法治療,可顯著提升恢復速度、減少復發風險。
「衝擊波治療會痛嗎?」真實感受與個別差異
這幾乎是所有香港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衝擊波治療會唔會好痛呀?」
其實,答案是——會有感覺,但並非無法忍受的劇痛。
衝擊波治療的疼痛感,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1. 病變位置與發炎程度
如果是急性發炎期或肌腱嚴重受損,能量傳遞至病灶時會引起較強烈的不適,例如「針刺感」、「深層酸痛」或「震入骨裡的痛感」。
但這種疼痛通常只會持續治療時的數分鐘,並不會留下持續痛楚。
治療後多數人會覺得「鬆了」或「痛點減輕」,這是因為血流循環被喚醒,身體正在啟動修復反應。
🔹 2. 個人體質與痛覺敏感度
每個人的痛感閾值不同,有些人只覺得輕微酸麻,有些則會覺得較強刺激。
香港物理治療師在治療前通常會先了解你的狀況,再調整衝擊波能量強度、頻率及治療時間,確保在安全又可耐受的範圍內進行。
🔹 3. 治療儀器種類與技術差異
衝擊波治療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 聚焦式(Focused Shockwave):能量深入、針對性強,常用於肌腱、骨膜鈣化等深層病灶。
- 輻射式(Radial Shockwave):分佈較廣,適合筋膜緊繃、肌肉疲勞等表層疼痛。
在香港不同診所或復康中心,使用的儀器品牌、波形技術略有不同,痛感也會隨之改變。專業治療師會根據病情搭配使用,讓療效最大化。
🔹 4. 治療後反應:正常的「修復期不適」
有部分人會在治療後出現輕微紅腫、酸軟、或短暫疲倦感,這其實屬於正常反應,通常在24至48小時內會自然消退。
這段時間建議:
- 避免劇烈運動或按摩,讓組織有時間自我修復。
- 可使用冰敷或輕柔伸展來緩解不適。
- 適度補水與休息有助於代謝修復副產物。
✅ 真實回饋:
在香港接受過衝擊波治療的患者普遍反映:
- 第一次治療時會覺得「好刺激」,但第二次開始就能適應;
- 多數人治療後感覺肌肉放鬆、痛點減輕;
- 搭配物理治療手法與運動訓練,3至5次後已有明顯改善。
💬 簡單結論:
衝擊波治療並不是「越痛越有效」,而是要在可耐受的強度下刺激修復反應。
專業治療師會隨時觀察你的反應、調整能量強度,確保療效與舒適兼顧。

衝擊波治療要做幾次?療效多久才看得見?
在香港,許多病人第一次聽到「衝擊波治療」時都會問:「要做幾次才有效?」「做一次就會好嗎?」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疑問。
實際上,衝擊波並不是立即止痛的“神奇療法”,而是一種啟動身體自然修復機制的生物刺激治療。換句話說,它的效果需要時間逐步累積。
🔹 一、常見療程次數與頻率
根據臨床經驗與香港復康中心的實務安排:
- 輕度或早期問題(如肌腱輕微發炎、足底筋膜炎初期):
→ 每週1次,共3至5次即可見到明顯改善。 - 中重度或慢性問題(如網球肘、鈣化性肌腱炎、慢性足跟痛):
→ 每週1次,共6至8次,甚至需視反應延長療程。 - 術後復健、舊傷復發者:
→ 通常會結合物理治療、伸展訓練與肌肉強化運動,週期約6至10次,視個人恢復速度而定。
每次治療約需10至20分鐘,包含治療前評估、能量調整及治療後放鬆。
🔹 二、什麼時候能看到效果?
多數香港患者在第2至第3次治療後會感覺:
- 疼痛減輕
- 走路、活動時較靈活
- 早上起床的僵硬感改善
但若是鈣化性肌腱炎或陳年傷口,則需要更長時間讓身體分解鈣化沉積、重建組織結構。
臨床研究顯示,衝擊波治療的修復作用會持續數週至數月,就算療程結束後,組織仍在持續改善中。
🔹 三、搭配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效果更佳
單靠衝擊波治療雖能啟動修復,但若要真正恢復功能、預防復發,必須配合:
- 伸展與肌力訓練(強化受傷部位周邊肌群)
- 筋膜放鬆(減少張力不均導致的牽扯痛)
- 姿勢與動作矯正(避免重複錯誤使用模式)
在香港的復健中心中,物理治療師通常會為每位病人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將衝擊波與其他療法整合運用,以達最佳療效。
🔹 四、治療間隔與注意事項
- 建議治療間隔約 5至7天,讓組織有時間修復。
- 治療後24小時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或熱敷。
- 若出現輕微紅腫、酸痛,屬正常反應,可冰敷10至15分鐘緩解。
- 若疼痛明顯增加或腫脹持續超過48小時,應回診讓治療師檢查是否需要調整能量強度。
💬 重點總結:
衝擊波治療並非「一次見效」的快速方案,而是持續累積修復效果的過程。
只要配合正確的復健與運動訓練,約3至6次後即可見到明顯改善,許多香港患者回饋在數週後恢復正常生活、運動無痛。
衝擊波治療適合哪些疼痛?哪些人不建議?
衝擊波治療在香港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對於長期疼痛、慢性發炎或運動損傷的患者來說,它是一種非入侵性、無需開刀、恢復期短的選擇。
不過,並非所有疼痛都適合使用衝擊波,因此了解適應症與禁忌症非常重要。
🔹 一、衝擊波治療的常見適應症
以下是物理治療師最常建議使用衝擊波治療的情況:
-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 足跟痛、早上起床第一步劇痛,是香港最常見的治療原因之一。 - 網球肘 / 高爾夫球肘(Tennis / Golfer’s Elbow)
- 因長期使用滑鼠、打字或提重物導致的手肘外側或內側疼痛。 - 肩膀鈣化性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
- 肩膀卡住、抬手痛、夜間疼痛明顯,衝擊波能幫助分解鈣化沉積。 - 髕腱炎 / 跳躍膝(Patellar Tendinopathy)
- 常見於運動族或籃球員,膝蓋前方刺痛或蹲下時疼痛。 - 跟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
- 常跑、登山、打波後腳跟後方痛,衝擊波可促進肌腱修復。 - 臀中肌筋膜痛 / 坐骨神經痛(Piriformis Syndrome / Sciatica)
- 局部肌肉緊繃導致下肢放射痛,衝擊波可放鬆深層肌群、減少壓迫。 - 頸肩肌筋膜痛 / 肩周炎(Frozen Shoulder)
- 長期低頭、姿勢不良導致頸背僵硬、肩膀活動受限。 - 運動後慢性肌肉酸痛 / 發炎性疼痛
- 適合跑步、健身或籃球後的過度使用肌群,幫助肌肉快速修復。
這些都是香港患者常見的疼痛類型,衝擊波治療往往能在短期內改善疼痛並加速組織修復。
🔹 二、哪些人不建議做衝擊波治療?
雖然衝擊波屬於安全療法,但仍有少數族群需要避免或先諮詢醫師:
- 孕婦
- 特別是腹部、腰部、骨盆區域禁止使用。 - 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者
- 易出現瘀血或出血風險。 - 治療區域有開放性傷口、感染或皮膚病變
- 需待皮膚完全癒合後再進行。 - 有惡性腫瘤或懷疑癌變的部位
- 禁止直接在病變區使用衝擊波。 - 裝有心臟節律器或植入金屬釘者(需經醫師評估)
- 雖非絕對禁忌,但需確保治療區域安全距離足夠。 - 急性發炎期(紅、腫、熱、痛明顯)
- 應先讓炎症穩定,再使用衝擊波加速修復。
🔹 三、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做衝擊波?
最安全的方式是:
由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進行專業評估。
治療師會根據以下條件制定個人化方案:
- 疼痛來源(肌肉、肌腱或關節)
- 痛點位置與深度
- 病程長短(急性或慢性)
- 是否合併姿勢或肌力問題
- 以往治療反應與病歷紀錄
在評估後,治療師會決定是否可使用衝擊波、該使用哪種能量、搭配哪些手法或運動訓練。
💬 重點總結:
衝擊波治療適合處理慢性疼痛與運動相關損傷,但並非人人皆可。
如果你在香港長期受足底筋膜炎、網球肘或肩膀鈣化痛困擾,
建議尋求註冊物理治療師評估,選擇安全、有效且個人化的衝擊波方案。

什麼情況「不適合」做衝擊波?
香港患者最常誤會的禁忌症
雖然 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 是香港物理治療界非常常用、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但並不是所有人、所有情況都可以做。
有些病患以為「痛就做衝擊波」,反而可能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刺激。
以下整理 最重要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 香港患者最常誤會的情況,讓你更清楚什麼時候該暫緩衝擊波。
① 急性發炎、急性腫脹、發熱紅腫的部位(不建議)
如果受傷時間少於 72 小時,
或有下列急性症狀:
- 明顯腫脹
- 柔軟組織發熱
- 觸碰即劇痛
- 走路或活動時痛感惡化
此時做衝擊波只會讓發炎更嚴重。
常見例子:
- 剛扭傷膝蓋
- 剛拉傷腰背
- 急性足底筋膜炎(早期腫痛期)
香港物理治療師做法:
先做冰敷、溫和超聲波、手法放鬆,等發炎減退後再做衝擊波。
② 疑似骨折、應力性骨折(禁止)
若你:
- 跌倒後走路痛到不敢踩地
- 腫得很誇張
- 夜間痛(疑似骨裂)
- 持續深層刺痛
在未做 X-ray 前,不可做衝擊波。
尤其香港常見的:
- 脛骨壓力性骨折(跑步族)
- 第五蹠骨骨裂(扭傷後常見)
- 髖部老年性應力性骨折(長者)
衝擊波敲在骨裂位置會讓疼痛加倍惡化。
③ 正在接受抗凝血藥物的人(需評估)
像是:
- 華法林(Warfarin)
- Aspirin 高劑量
- 新型抗凝血藥(NOAC)
衝擊波可能增加局部瘀青風險,但 不是全面禁忌症。
香港物理治療師會:
- 調低能量
- 避開容易瘀血的部位
- 僅做安全範圍治療
④ 感染、開放性傷口(禁止)
例如:
- 傷口未癒合
- 濕疹破皮
- 細菌感染
- 蜂窩性組織炎
- 血腫未排除
直接做衝擊波會讓感染更嚴重。
⑤ 懷孕(部分部位禁止)
懷孕不是全面禁忌,但以下部位不能做:
- 腰部
- 骨盆
- 下背部
- 腹股溝附近
但若是:
- 足底筋膜炎
- 手腕腱鞘炎
- 肩部肌腱炎
則在安全位置、能量低下仍可做。
香港許多孕婦痛症較多,物理治療師會特別注意安全。
⑥ 腫瘤區域附近(需特別小心)
如果患處附近曾經出現腫瘤(良性或惡性),
或是有不明原因的腫塊,
需要先由醫生評估。
衝擊波會增加血流,因此不適合用在腫瘤附近。
⑦ 神經壓迫型坐骨神經痛(需確診後再決定)
香港很多病人以為坐骨神經痛可以直接用衝擊波「打鬆肌肉」,
但如果是:
-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 椎管狹窄
- 腰椎滑脫引起的神經痛
衝擊波不是首選,也可能刺激更多疼痛。
需先確定是否為 肌肉型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症) 再施作。
⑧ 關節內有明顯積水(膝關節積液)
如果膝蓋:
- 明顯腫脹
- 一按就「水水的」
- 上下樓梯痛
- 熱脹感
代表關節有滑液積聚,此時不建議做衝擊波。
應先處理發炎與積液,再按情況做其他治療。
⑨ 金屬植入物(視位置而定)
像:
- 膝關節金屬板
- 鎖骨鋼板
- 骨釘
- 脛骨釘
衝擊波不能直打金屬上,但可以打在旁邊軟組織。
香港物理治療師會使用「角度避開金屬」的方式進行。
衝擊波治療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衝擊波治療(ESWT)在香港愈來愈普及,被用於處理慢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鈣化性肌腱炎等問題。雖然屬於安全性極高、非入侵式的治療方式,但仍有一些短暫反應與治療前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下內容是讓患者在接受衝擊波前必須了解的重點整理。
一、常見副作用(通常 24–48 小時內消退)
1. 治療部位酸痛或胀痛
大多數人形容為「像密集按摩後的酸感」,通常在一天內減輕,是正常的組織刺激反應。
2. 輕微紅腫或溫熱感
代表局部血液循環被提升,是愈合過程的一部分,不需過度擔心。
3. 觸痛(按下去會痛)
特別是患處已經發炎一段時間的人較常見,通常 1–2 天內會自然改善。
4. 罕見輕微瘀青
若皮下脂肪較薄或原本組織緊繃,可能出現點狀瘀青,但不會影響恢復。
二、可能需要額外注意的人群
接受衝擊波前,香港物理治療師一定會先做詳細評估。
以下狀況 不一定完全不能做,但需要更謹慎:
- 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
- 糖尿病患者、循環較差者
-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
- 患處附近有人工關節或金屬植入物
- 局部皮膚感染、未癒合傷口
以下狀況 建議避免:
- 懷孕期間的腹部或腰部位置
- 急性骨折
- 腫瘤部位
- 嚴重神經壓迫造成的麻痺或無力(需醫生評估)
三、治療後的注意事項(大幅提高效果)
1. 24–48 小時內避免高強度運動
例如跑步、跳繩、爆發性訓練,避免組織再次受刺激。
2. 適度冰敷 10–15 分鐘
若有紅腫或酸脹可使用冰敷,有助緩解不適。
3. 避免過度按摩或刮痧
治療後組織較敏感,過度刺激可能加重疼痛。
4. 持續做物理治療師指示的伸展或肌力訓練
衝擊波是加速修復,但肌力訓練才是長期不復發的關鍵。
5. 若疼痛持續加劇超過 72 小時,需要回診
不代表治療失敗,可能是能量需調整或患處需要更多檢查。
四、如何降低副作用?(專業環境最重要)
香港的物理治療中心一般使用歐盟或美國認證的衝擊波儀器,治療師也會:
- 根據疼痛耐受度調整能量
- 避免直接打在神經幹、骨突部位
- 逐步升能量,避免過度刺激
- 依症狀安排治療間隔(通常 5–10 天)
因此,副作用在專業環境下極低、且都是短暫性的。

常見疑問解答(Q&A)
Q1:衝擊波治療會痛嗎?
A:大部分人會感覺「酸、脹、微刺痛」,但通常可忍受。治療師會依你的痛感調整強度。如果痛到無法忍受,通常代表劑量太強或患處正處於急性刺激,可立即調整。
Q2:做一次衝擊波需要多久?
A:一般 5–10 分鐘就能完成,主要取決於治療部位與治療強度。多數香港診所會搭配伸展或肌肉放鬆,整體時間可能約 15–20 分鐘。
Q3:做衝擊波後可以運動嗎?
A:建議 24–48 小時內避免高強度或大量負重活動,如跑步、深蹲、打球。
輕度活動(走路、簡單伸展)通常沒問題。
Q4:衝擊波適合哪一些痛症?
A:最常用於「慢性肌腱與筋膜問題」,包括:
- 足底筋膜炎
- 網球肘
- 高爾夫球肘
- 髕腱炎(跳躍膝)
- 石灰性肩腱炎
- 坐骨神經痛相關肌肉緊繃(如梨狀肌)
- 慢性肌肉結節
Q5:什麼時候需要再做一次?要做多少次?
A:一般建議 每週 1 次,常見療程 3–5 次。
若屬於症狀頑固或慢性超過半年,可能需要 6–8 次。
若做 3 次完全沒改善,需要由治療師重新評估是否有其他問題(如膝關節、腰椎或神經根壓迫)。
迷思破解
迷思 1:衝擊波治療是「立即止痛」的療法。
❌ 錯誤。
衝擊波的作用機制是 啟動組織修復、促進血流與代謝,真正改善通常出現在 1–2 週後,不是馬上見效。
迷思 2:治療越痛效果越好。
❌ 不正確。
衝擊波不需要「忍痛」才能有效。
過度疼痛代表強度太高,反而可能導致組織刺激、延長恢復時間。
迷思 3:衝擊波能治好所有痛症。
❌ 絕對不是。
衝擊波更適合「慢性肌腱問題」。
若是:
- 韌帶撕裂
- 半月板損傷
- 急性炎症
- 神經壓迫
衝擊波效果有限,需要其他治療搭配。
迷思 4:只要做衝擊波,不用做伸展或肌力訓練。
❌ 大迷思。
衝擊波只是「啟動修復」,真正恢復取決於:
- 肌力訓練
- 姿勢調整
- 負荷管理
- 合適的伸展
物理治療的完整計劃遠比治療機器更重要。
迷思 5:衝擊波會破壞組織、造成永久傷害。
❌ 錯誤且沒有科學根據。
衝擊波的能量在治療師可控範圍內,作用在「軟組織表層」,並不會破壞身體結構。
多項研究證實:安全性高、併發症少。
結語
對於在香港長期坐辦公室、常用手機、或喜愛運動的人來說,慢性肌腱或筋膜疼痛非常常見。
衝擊波治療提供了一個非侵入性、快速改善的選擇,但效果最理想的關鍵仍在於:
- 專業評估:確認是否適合使用衝擊波。
- 居家復健:伸展、肌力訓練不可少。
- 生活習慣調整:改善姿勢、控制運動量、充足睡眠、抗炎飲食。
- 及時回報異常反應:如疼痛加劇、腫脹、麻痺等。
透過正確使用衝擊波治療,配合香港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指導,許多慢性疼痛患者都能減少疼痛、改善功能、重返日常生活與運動。
記得:痛不是不可動,而是需要科學、循序漸進地修復。
👉👉足底筋膜炎、網球肘、肩周炎:哪些慢性病痛最適合用衝擊波?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