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ud Blocker

脖子痛到頭暈?小心頸椎病與循環問題

脖子痛到頭暈?小心頸椎病與循環問題

什麼是頸椎病?

頸椎病,簡單來說就是頸椎因 退化、長期姿勢不良或外力損傷,導致椎間盤、韌帶、骨頭或周圍軟組織出現病變,進而壓迫到神經、血管,甚至影響脊髓。

它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與頸椎退變相關的臨床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包括:

  • 頸部僵硬與疼痛:早期多是僵硬或酸痛,常被誤認為「落枕」。
  • 頭暈、頭痛:若影響到頸椎周邊的血管循環,可能出現間歇性頭暈。
  • 肩膀、手臂麻木:神經受壓迫時,會向下放射至肩臂,甚至手指。
  • 動作受限:轉頭、抬頭或低頭時感到明顯卡住。

醫學上,頸椎病又可細分成幾種類型:

  1. 神經根型:最常見,表現為肩頸痛及上肢放射痛。
  2. 脊髓型:壓迫脊髓,會影響四肢活動,嚴重者甚至走路不穩。
  3. 椎動脈型:壓迫椎動脈,出現頭暈、耳鳴、視力模糊。
  4. 交感神經型:造成頭痛、心悸、睡眠障礙等。

📌 在香港,許多上班族、學生及手機重度使用者,早已出現「頸椎亞健康」狀態,卻常忽視初期症狀,直到頭暈或手麻才就醫。

為什麼頸椎病會引起頭暈?

許多人以為頸椎病只會「脖子痛」,但實際上,它和頭暈的關係非常密切,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椎動脈受壓迫

  • 椎動脈是供應腦幹與小腦血液的重要血管,這些區域掌管平衡與姿勢控制。
  • 當頸椎退化、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壓迫椎動脈時,血流可能受阻,腦部暫時缺血,就會導致暈眩、視物旋轉或站立不穩。

2. 頸部肌肉緊繃影響血液循環

  • 長期姿勢不良(例如低頭滑手機、長時間用電腦),會造成頸部肌肉持續緊張。
  • 緊繃的肌肉壓迫血管與神經,進一步造成腦部血流不足,也容易出現頭暈與頭痛。

3. 神經受壓迫影響平衡系統

  • 頸椎周邊神經負責傳遞身體位置與平衡感。
  • 若神經被擠壓,訊號傳遞異常,就會讓大腦誤以為身體失去平衡,產生頭暈感。

4. 自律神經受干擾

  • 部分患者會伴隨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 這會引起心悸、出汗、焦慮,甚至暈眩的感覺。

💡 小提醒:

  • 頸椎病引起的頭暈,多屬「間歇性」或「誘發性」,例如轉頭過快、長時間低頭時特別明顯。
  • 和內耳性眩暈不同,頸椎性頭暈通常伴隨頸部僵硬與肩膀沉重。

常見症狀:從肩頸痛到手麻、平衡不穩

頸椎病的症狀不只侷限於脖子,隨著病程進展,會影響肩膀、手臂,甚至整個身體的平衡。常見表現包括:

1. 頸部酸痛與僵硬

  •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低頭時頸部僵硬。
  • 持續酸痛,甚至向肩膀、肩胛骨放射。
  • 長期忽視可能造成頸椎關節退化加速。

2. 肩膀與手臂麻木

  • 手臂或手指感覺刺痛、麻木或無力,可能是 神經根受壓 的徵兆。
  • 有些人會覺得拿東西變得沒力,或寫字、打字容易疲勞。

3. 頭暈與平衡失調

  • 轉頭、仰頭或低頭時,出現 眩暈、眼前黑影或站立不穩
  • 部分患者甚至伴隨噁心、耳鳴或視力模糊。

4. 其他可能症狀

  • 頭痛或後腦疼痛,尤其是後枕部的鈍痛。
  • 肩頸緊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手腳易冰冷。
  • 嚴重病例可能影響走路姿勢或四肢協調。

💡 小提醒:

  • 這些症狀常與生活習慣相關,像是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久坐、睡姿不良 等。
  • 若症狀頻繁或加重,建議及早就醫,避免頸椎退化進一步惡化。

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壞習慣

許多頸椎病患者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小小的習慣,這些習慣日積月累,會加速頸椎退化並引發頭暈、肩頸痛等症狀。常見壞習慣包括:

1.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看平板

  • 長時間低頭,頸椎承受重量增加,頸部肌肉緊繃。
  • 研究指出,頭部每前傾 15 度,頸椎所承受壓力約增加 12 公斤

2. 久坐辦公、姿勢不良

  • 長時間伏案工作,肩膀前傾、胸椎駝背,導致頸椎失衡。
  • 沒有適時起身伸展或調整椅子高度,更容易引起頸部肌肉疲勞。

3. 不良睡姿或枕頭過高

  • 枕頭太高或太低都會讓頸椎長期處於不自然彎曲。
  • 側睡時肩膀過度抬高,也會增加頸椎壓力。

4. 單側背重物

  • 長期使用單肩包、背重物或斜背包,會讓肩頸肌肉不對稱,增加頸椎負擔。

5. 運動不足

  • 頸部、肩膀與核心肌群缺乏力量支撐,容易造成姿勢不良與頸椎退化。
  • 即使偶爾運動,也要搭配伸展和肌力訓練,才能有效保護頸椎。

💡 小提醒:

  • 日常小改變,例如 定時抬頭、調整坐姿、選擇合適枕頭,就能大幅減少頸椎壓力。
  • 這些習慣不改善,即使短期症狀消失,長期仍可能反覆出現頭暈、手麻或肩頸僵硬。

👉👉低頭族小心!你可能已經患上科技頸!

如何預防與改善頸椎病?

頸椎病並非一旦發生就無法逆轉,透過日常保養與調整習慣,多數症狀是可以改善甚至預防惡化的。以下幾個方向最實用:

1. 保持正確坐姿

  • 坐姿時保持背部挺直,肩膀放鬆。
  • 電腦螢幕應與眼睛齊平,避免長時間低頭。
  • 每工作 45–60 分鐘,起身走動或伸展。

2. 適度運動與伸展

  • 頸部運動:輕輕做前屈、後仰、左右轉頭。
  • 肩頸放鬆:聳肩、繞肩,能促進血液循環。
  • 核心訓練:強化腰背與核心肌群,能減少脊椎壓力。

3. 選擇合適枕頭與睡姿

  • 枕頭高度與肩膀寬度相符,讓頸椎保持自然曲線。
  • 建議仰睡或側睡,避免趴睡。
  • 睡眠環境舒適,能讓頸部肌肉徹底放鬆。

4. 減少手機與低頭時間

  • 使用手機時盡量將螢幕抬高至視線高度。
  • 長時間需要閱讀或看螢幕,可利用支架。
  • 嘗試「20–20–20 原則」:每 20 分鐘抬頭,望向 20 呎(約 6 公尺)外的景物 20 秒。

5. 定期檢查與專業介入

  • 若頭暈、手麻或頸肩僵硬長時間不改善,應及早就醫。
  • 專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可透過 手法治療、深層放鬆、肌力訓練 幫助恢復。
  • 嚴重退化或椎間盤突出需依情況考慮進一步治療。

💡 小提醒:
「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注意坐姿與伸展,就能讓頸椎健康長久。

常見問題 Q&A

Q1:頸椎病是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

不是。雖然年齡增長會增加退化風險,但現代人因為 長期低頭滑手機、長時間坐辦公室,20、30 歲的年輕族群也愈來愈常見頸椎病初期症狀。

Q2:頸椎病會不會導致手麻或頭暈?

會。當頸椎壓迫到神經或血管時,可能出現 手指麻木、手臂無力、頭暈頭痛 等症狀,這些都是需要及早就醫的警訊。

Q3:平常按摩或刮痧能改善頸椎病嗎?

適度按摩能暫時舒緩緊繃,但 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長期只依靠按摩而忽略姿勢調整和肌肉訓練,症狀往往會反覆出現。

Q4:枕頭高度真的很重要嗎?

是的。枕頭過高會讓頸椎過度前彎,過低則無法支撐頸部,長期下來都會加重頸椎壓力。選擇適合自己肩膀寬度與睡姿的枕頭,是預防的重要一環。

Q5:運動會讓頸椎病惡化嗎?

不會,只要選對運動。像 游泳、快走、核心肌群訓練 等溫和運動能幫助減輕負擔;但避免高衝擊或需要反覆甩頭、扭頸的運動,以免加重症狀。

Q6:頸椎病會不會惡化到需要開刀?

大部分患者透過 保守治療(物理治療、復健、藥物) 都能控制病情。只有在神經嚴重壓迫、手腳出現無力甚至行走困難時,才會考慮手術。

👉👉光靠拉筋不能改善體態?伸展治療比你想像更講科學

錯誤迷思破解

迷思 1:多甩脖子可以讓頸椎放鬆

很多人覺得「咔咔」聲很療癒,但其實 隨意甩脖子可能造成關節過度摩擦或韌帶拉傷,反而加重不穩定。真正的放鬆應該靠溫和伸展或專業治療。

迷思 2:年輕人不會有頸椎病

事實上,現代的 手機族、電腦族、學生 都是高危險群。年輕人雖然退化較少,但長時間姿勢不良,仍會造成結構性負擔。忽視的話,未來提早出現頸椎退化機率更高。

迷思 3:只要休息幾天就會好

休息雖然能暫時減輕症狀,但如果沒有 調整姿勢、改善生活習慣、加強頸肩肌肉穩定,症狀很快會復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反覆頭暈、肩頸痛的原因。

迷思 4:按摩或刮痧就能治好頸椎病

按摩、刮痧只是 短暫舒緩,不能改善脊椎排列與循環問題。如果長期只依靠這些方式,而不做正確的復健與鍛鍊,病情往往會拖延甚至惡化。

迷思 5:只要換個枕頭就能改善所有頸椎病

枕頭高度固然重要,但只是 輔助因素。真正的關鍵在於白天的姿勢管理與肌肉健康。如果白天還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再好的枕頭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還可能影響平衡與呼吸?

結語與提醒

頸椎病不再只是「上了年紀才會遇到的問題」,而是 現代手機族、辦公室族,甚至學生群體 都可能面臨的隱形危機。從頸部痠痛、僵硬,到頭暈、手麻,這些症狀看似小毛病,其實都是身體在提醒你:頸椎正在承受過度壓力。

要避免頸椎病惡化,最重要的不是一味休息或依靠暫時舒緩,而是從日常做起:

  • 調整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
  • 適度活動與伸展
  • 保持頸肩肌肉的穩定與彈性
  • 出現警訊症狀時及早求醫

對香港這樣生活節奏快、電子產品使用頻繁的城市來說,頸椎健康就是投資未來生活品質的關鍵。提早關注、積極預防,不僅能減少痛症困擾,也能讓生活、學習與工作更輕鬆自在。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1.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2.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3.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4.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5.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五合一綜合痛症治療,享受手法治療、伸展運動、運動調理、衝擊波療法與關節復位的全方位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