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腳踝扭傷是小事,休息幾天、貼個貼布就能恢復,但實際上,有超過四成的扭傷者在半年內會再次扭傷同一隻腳。如果你經常在走路時「腳底一歪」、上下樓梯容易踩空、跑步時總擔心腳會翻船,那麼你很可能不是「走路太不小心」,而是已經患有慢性足踝不穩症。
這種情況並非只是過去的傷還沒好,而是舊傷未癒導致的關節控制力下降、肌肉與感覺協調失衡,進而讓你進入「越扭越鬆、越鬆越容易再扭」的惡性循環。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腳踝功能出了問題,但你還沒意識到。
腳踝是身體重要的「穩定關鍵點」,一旦不穩,不只會影響走路、跑步、運動表現,甚至可能進一步牽連到膝蓋、髖關節與下背部,形成連鎖性傷害。
什麼是「慢性足踝不穩症」?別把它當成小毛病
所謂**「慢性足踝不穩症(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指的是在一次或多次扭傷之後,腳踝持續出現不穩、無力、卡卡或容易再次扭傷的情形。這種不穩可能不是每天都感受到,但只要做激烈一點的活動、走在不平地面或沒穿支撐性鞋款時,就會明顯感覺到「腳踝沒有安全感」。
你可能會發現以下這些狀況已經變成習慣:
- 腳踝活動時會「咔咔響」、感覺鬆鬆的
- 腳常常歪、但沒到痛,只是很不舒服
- 站不久、走不久,腳踝就開始疲勞
- 小跑步、變向運動時容易失控
這並不是單純的關節鬆弛,而是肌腱、韌帶、神經感覺控制系統三者之間的協調出了問題。慢性足踝不穩症不會自己痊癒,反而會因為時間拉長、補償動作加重,導致膝關節、髖部和核心肌群出現連帶問題。
不處理的不穩定腳踝,就像一張有裂痕的地基,外表看似站得穩,實際上很危險。

反覆扭傷不只關節,連神經與平衡都受影響
多數人以為扭傷只是「韌帶拉傷」,休息一下就會恢復,但實際上,每一次扭傷不僅傷害關節結構,還會影響神經傳導與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這是一種人體自我定位與平衡的能力,幫助你在走路、跳躍、轉身時不會跌倒、不會踩空。
一旦本體感覺受損,你的腳踝就像「失去導航系統」,無法即時反應地面變化,導致以下問題:
- 容易在不平路面踩空
- 停止或轉向時身體晃動不穩
- 難以做單腳站立、跳躍落地等動作
- 腳踝越來越沒有力量與穩定感
此外,長期的不穩定會讓大腦重新適應錯誤的運動模式,例如:走路時自動外翻腳掌、膝蓋代償出力、骨盆歪斜等。這些都是為了「保護腳踝」而出現的補償動作,但卻會進一步造成全身性的問題,甚至導致慢性疼痛。
如果你曾經扭傷,之後腳踝一直「怪怪的」、反應變慢、甚至活動能力退步,那麼你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神經肌肉控制失調的狀態。
為什麼會變成慢性?3個常見但容易忽略的原因
很多人腳踝反覆扭傷,並不是因為體質特別差,而是以下幾個錯誤習慣或忽略,讓本來能好轉的傷變成慢性問題。
❶ 受傷後沒有正確復健
「不腫了就沒事了」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許多人在扭傷後只休息、冰敷、貼貼布,卻沒有進行關節穩定性訓練與感覺統合訓練。結果腳踝外觀好了,但內部的控制能力卻沒有恢復,變成功能不良的關節,容易再度受傷。
❷ 只靠護具或貼紮支撐
雖然護踝、貼布能提供短暫穩定感,但若長期依賴,反而會讓腳踝的肌肉與神經反應退化。穩定性應該由肌肉主動控制,而不是被動支撐,否則會養出更弱的腳踝。
❸ 忽略結構性與動作控制問題
有些人的足部原本就有內翻、扁平足、足弓塌陷等結構問題,再加上錯誤跑步姿勢、落地方式不良、鞋子支撐力不足,都會增加扭傷與不穩風險。如果沒有針對結構與動作進行調整,即使做了復健,也可能治標不治本。
簡單來說,慢性足踝不穩不單是「沒處理好」,而是處理得不夠全面、不夠針對問題核心。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並不是所有人都一樣容易出現慢性足踝不穩,有些人本身的生活型態、體態特徵或職業特性,讓他們成為高風險族群。如果你符合以下其中一項,建議你特別留意腳踝的穩定性問題:
運動員或熱愛運動者
籃球、排球、足球、跑步、跳舞等活動,對腳踝的轉動、落地穩定度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容易扭傷。而未經妥善處理的舊傷,會在下一次訓練中復發,甚至影響比賽表現。
曾經嚴重扭傷、骨折或開刀者
這類人雖然表面看來復原,但肌腱、韌帶彈性與神經控制能力常常尚未恢復正常,走路、站立時的微小晃動累積久了,就是反覆扭傷的隱形原因。
足部結構異常者
如:扁平足、內翻足、高弓足、足跟外翻者,這些足部排列不正會導致腳踝承受不均勻壓力,在活動中容易失衡甚至受傷。
長期穿不當鞋履者
鞋底太薄、支撐不足、愛穿拖鞋或高跟鞋,都可能讓腳踝失去穩定基礎,無法有效支撐全身重量,加劇疲勞與不穩感。
工作需久站或反覆走動者
例如老師、護士、導遊、銷售人員,長時間站立與行走讓腳踝負荷不斷累積,一旦出現不穩或舊傷未復原,很容易反覆出狀況。

自我檢查:你的腳踝穩定性合格嗎?
不確定自己的腳踝是否存在不穩問題?以下是幾個簡單的居家自我檢測方式,幫助你初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評估或治療:
✅ 單腳站立測試
- 赤腳站在平地上,一次只用一隻腳站立,雙手叉腰,眼睛睜開。
- 若單腳站不到30秒就搖晃、踩地、或需要扶牆支撐,表示本體感覺與平衡反應較差。
- 建議左右腳都測一次,並重複閉眼版本進行比較(閉眼更能測出神經與肌肉控制能力)。
✅ 單腳跳測試
- 嘗試在原地單腳跳5~10次,觀察是否會失去平衡、腳踝外翻或內翻、或出現不穩感。
- 若跳完腳踝酸軟、感覺無力,可能已經有穩定性下降的徵兆。
✅ 極簡功能問卷(可自評)
- 是否常有「差點扭到」但沒完全扭傷的經驗?
- 走在不平路面時會特別小心或感覺腳踝容易不穩?
- 偶爾會有腳踝鬆鬆的、好像踩不到地的感覺?
- 運動完腳踝容易脹痛,但找不到明確受傷點?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有兩項或以上回答是**「是」,建議盡快找物理治療師進行動作評估與介入治療,避免問題惡化成慢性疼痛與關節退化**。
及早介入治療能避免更大傷害
慢性足踝不穩症雖然聽起來不像骨折、撕裂傷那樣嚴重,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持續進行中的功能退化。許多患者就是因為「沒有馬上痛、不太礙事」,結果忽略處理,讓腳踝變得越來越鬆、越來越沒力,最終甚至連走路、久站都出現疼痛或代償問題。
如果不及時介入,可能會帶來以下長期影響:
- 腳踝關節退化性變形(提早出現骨刺或關節炎)
- 小腿肌肉萎縮或代償用力,引發膝蓋與髖部疼痛
- 腰背肌肉長期失衡,出現姿勢異常與慢性腰痛
- 運動表現下降、日常生活受限、甚至影響工作能力
反之,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腳踝是可以重新「被訓練回來」的。
專業治療會從根本處理問題,包括:
- 恢復本體感覺與神經肌肉控制
- 強化腳踝與小腿穩定肌群
- 重新建立正確的走路與落地模式
- 評估整體姿勢與步態,改善代償現象
許多患者在治療後表示,不只是腳踝變穩了,整個下肢的使用感覺都不一樣,走路更有力量、運動更有自信,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常見錯誤迷思破解
在面對慢性足踝不穩症時,許多人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這些迷思往往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錯誤處理,讓症狀加重。現在讓我們一一破解這些迷思:
迷思一:扭傷過一次,沒事就不用理會
事實上,第一次扭傷後如果沒有正確復健,受傷的韌帶與神經控制能力可能沒完全恢復,容易形成慢性不穩。忽視它,會使扭傷成為反覆出現的「老毛病」。
迷思二:護踝或貼紮能完全保護腳踝
護踝和貼紮確實能在短期內增加穩定感,但長期依賴會讓腳踝肌肉和神經反射退化,反而降低自我保護能力。治本方法是透過物理治療增強肌力與協調性。
迷思三:腳踝不痛代表沒問題
很多慢性足踝不穩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不到疼痛,只是時不時覺得腳踝「怪怪的」或容易失衡。事實是,疼痛往往是問題惡化的信號,及早發現與矯正可避免日後更嚴重的傷害。
迷思四:只有運動員才需要關注腳踝穩定性
無論是上班族、老師、家庭主婦還是長時間站立或走動的工作者,腳踝穩定性都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腳踝不穩會增加跌倒與受傷風險,並且逐漸引發其他關節問題。
迷思五:物理治療沒用,只有手術才能解決
大部分慢性足踝不穩症是功能性問題,通過專業的物理治療訓練,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穩定性,避免手術。只有少數嚴重韌帶損傷或關節結構異常需要外科介入。

Q&A:關於慢性足踝不穩,你想問的這裡都有
Q1:扭傷後多久開始做復健比較合適?
A:扭傷後48至72小時內可進行輕度活動和冰敷,減輕腫脹與疼痛。當疼痛與腫脹緩解後(通常一週內),應盡快開始進行肌力與穩定性訓練,避免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
Q2:護踝貼紮真的能預防扭傷嗎?
A:護踝和貼紮能暫時提升腳踝的支撐性,但不能完全防止扭傷。長期依賴護具會讓腳踝肌力和神經反射退化,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還是加強肌肉與神經控制。
Q3:慢性足踝不穩會影響到其他部位嗎?
A:會的。腳踝不穩會導致走路姿勢不良,增加膝蓋、髖關節和下背的負擔,容易引發關節退化和慢性疼痛。
Q4:物理治療需要做多久才會有效?
A:效果因人而異,但大部分患者經過6至8週規律治療後,會明顯感受到腳踝穩定性提升,疼痛減輕。持續配合日常運動與保養,效果更持久。
Q5:我已經扭傷很多次了,還能恢復嗎?
A:大多數慢性足踝不穩患者透過物理治療都能得到明顯改善。越早介入治療,恢復機會越大。即使是反覆多次扭傷,也不代表無法恢復。
結語:別讓腳踝成為你運動與生活的絆腳石
腳踝扭傷看似小傷,卻可能成為慢性不穩、關節退化甚至影響全身動作模式的根源。許多患者因為忽視舊傷未癒,導致反覆受傷,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只要及早正視腳踝的穩定性問題,並透過專業物理治療介入,恢復關節控制力與肌肉平衡,是完全可以重新找回自信與自由行動的感覺。
不要讓「小扭傷」成為你運動或日常生活的絆腳石,保持腳踝健康,是保護自己走得更遠、更久的關鍵。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
五合一綜合療程是一套專業、科學且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案,針對各種痛症與功能障礙提供全方位的治療。此療程結合多種技術,協助患者從根本改善問題,促進身體恢復與活力提升。
- 手法治療:透過專業按摩與關節調整,深層放鬆肌肉與筋腱,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緊繃與疼痛。
- 伸展治療:改善關節靈活度與活動範圍,減少僵硬感,幫助身體恢復自然動作。
- 運動治療:依患者需求設計個人化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群與穩定肌力,提升身體平衡與功能。
- 衝擊波治療:利用高頻振動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組織修復與炎症消退,特別適合慢性疼痛與軟組織損傷。
- 關節復位:針對關節錯位或僵硬,進行精準調整,恢復正常對位與活動能力,減少壓迫與不適。
這套療程強調非侵入性且安全,適合各年齡層患者,並由專業團隊量身打造個人化方案。透過系統性的綜合治療,能有效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疼痛,重建身體穩定性,回復日常生活與運動的自信。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