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只是「甜蜜的負擔」,還可能帶來慢性疼痛
對許多新手媽媽而言,從產房走出來的那一刻開始,生活彷彿被「24小時待命」的育兒任務填滿:
每天抱著寶寶從清晨到深夜,餵奶、拍嗝、安撫、哄睡,輪迴不止。當妳以為只是短暫的痠痛時,卻發現:
- 肩膀舉不起來、洗頭都吃力
- 抱寶寶只能用單側,另一邊痛到無法使力
- 夜晚肩膀痠痛到難以熟睡,醒來反而更累
這不是「媽媽變脆弱了」,而是你可能已經患上現代媽媽高發的隱性職業病——育兒肩。

「育兒肩」是什麼?其實不是只有肩在痛
「育兒肩」這個詞雖非正式醫學診斷,但它真真切切地存在於無數媽媽的生活中。廣義上,它是指:
產後媽媽因長期固定姿勢、重複使用肩部肌群、肌力失衡與休息不足,導致肩膀、頸部、上背出現慢性疼痛與活動障礙的現象。
這個狀況通常伴隨以下症狀出現:
- 肩膀外側痠痛:手臂抬高、抱小孩時明顯
- 肩胛內側緊繃或刺痛:容易被誤以為是睡姿不良
- 頸部僵硬與頭痛:來自上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的過度代償
- 手臂麻木或無力感:可能合併神經壓迫或循環不良
更嚴重時,可能演變為肩夾擠症候群、肌腱炎、甚至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恢復期長且影響日常功能。
為什麼會得育兒肩?4個常見但被忽略的關鍵原因
❶ 長時間固定姿勢:你的肩膀從沒真正「休息」過
抱寶寶時,媽媽往往「定格」在某個姿勢中好幾分鐘甚至數小時——例如低頭哺乳、抱睡、拍嗝,這會造成肩膀持續性靜態收縮,肌肉無法放鬆,導致慢性缺氧與疲勞。
❷ 單側過度使用:總是用慣用手?小心左右失衡
多數媽媽慣性用右手抱孩子、左手做其他事(例如滑手機、撿東西),導致單邊肩膀承受過多重量,長期造成肌力失衡與關節壓迫。
❸ 核心與骨盆穩定差,導致肩頸代償
產後的腹直肌分離、骨盆鬆動,會讓原本應由核心穩定的力量轉嫁到肩膀和上背來「撐住身體」,導致肩頸肌群過度代償,產生代償性疼痛與緊繃。
❹ 缺乏修復時間與自我照顧
媽媽總是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留給寶寶,自己的痠痛與疲勞「撐一下就好」,然而缺乏伸展、運動與休息的結果,就是痠痛積累成慢性發炎與肌腱損傷。
常見症狀與警訊:別再忍痛,這些信號代表你需要幫助了
許多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即使身體不適,也會選擇「先撐一下再說」,但其實,疼痛是一個警告信號。如果你出現以下狀況,可能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痠痛,而是「育兒肩」的早期甚至中後期徵兆:
🔸 抱孩子時手臂會酸、無力或顫抖
代表肩部肌肉力量不足或過度疲勞,可能涉及旋轉肌群的勞損或肌腱炎。
🔸 舉手綁頭髮、穿衣時感覺卡卡、痛或舉不高
這是典型的肩夾擠症候群表現,若未處理可能進一步導致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
🔸 上背與肩胛骨內側常有刺痛、灼熱感
多與長時間「聳肩」姿勢有關,尤其是在哺乳時未有良好支撐。
🔸 半夜睡覺會因肩痛而醒,翻身時更明顯
表示關節已進入慢性發炎狀態,睡眠時的姿勢壓迫加重不適。
🔸 常有頭暈、偏頭痛、手麻等現象
可能是肩頸肌肉過度緊繃,影響頸椎附近神經或血管,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或頸源性問題。
提醒:這些症狀不該被視為「生了孩子就要忍受」的正常狀況。疼痛若持續超過2週以上,就該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如何預防與自我照顧?媽媽也值得被好好對待
身為母親,妳的身體正在承擔著育兒最沉重也最持久的負荷。要預防與改善「育兒肩」,除了等待寶寶長大、更輕之外,更積極的做法,是從日常生活中建立正確的使用方式與照護習慣。以下是幾個簡單實用、媽媽也能做到的自我照顧建議:
✅ 改善抱娃與哺乳姿勢
- 讓寶寶靠近你,而不是你去迎合寶寶:靠枕或哺乳枕可以減少肩膀出力,避免長時間聳肩。
- 手肘有支撐很重要:可用枕頭或毛巾墊高,減輕手臂負擔。
- 避免低頭過久:每次哺乳時,提醒自己抬頭5~10次,活動頸部。
✅ 做簡單的伸展與放鬆動作
即使每天只有5分鐘,也能大大減少肩膀緊繃與疲勞。建議如下:
- 肩胛擴展伸展(肩胛前推)
雙手交握向前推,感受肩胛骨拉開 - 胸肌開展伸展(門框拉伸)
一隻手扶在門框上,向外旋轉身體,伸展胸大肌 - 頸部鬆動(耳靠肩+下巴內收)
放鬆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改善頭痛與緊繃
✅ 增加肩頸穩定肌群的肌力訓練
簡單的家居訓練,有助於減少未來的過度代償與慢性疼痛:
- 肩胛下壓訓練(站姿肩膀向下用力 5 秒 × 10 下)
強化下斜方肌,改善聳肩習慣 - 手臂外旋(彈力帶或毛巾)
加強旋轉肌群穩定,減少肩膀疼痛 - 核心激活運動(橋式、深層腹肌收縮)
修復產後核心,減少肩膀代償壓力
✅ 輪流用手與定時放鬆
- 抱寶寶時盡量左右手輪流
- 每隔30分鐘放下寶寶,讓手臂休息或搖晃放鬆
- 若有婆婆、先生、月嫂等協助者,務必分擔體力性工作
✅ 睡前使用熱敷+泡澡舒緩
- 熱敷肩頸區10~15分鐘,有助於肌肉放鬆與血液循環
- 每週泡澡1~2次(如條件允許),是一種有效的情緒與肌肉放鬆方式
✅ 小提醒
「媽媽的痠痛不是脆弱,而是過度堅強的結果。」
有些疼痛靠忍是無法解決的,適時尋求專業協助,是妳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物理治療怎麼幫得上忙?育兒肩不是妳一個人的戰鬥
很多媽媽以為產後的肩痛是暫時性的,只要「熬一陣子」就會自己好。但事實上,當肌肉失衡、關節受壓的情況持續存在時,痠痛只會越來越頻繁,恢復期也會越拖越長。
這時,物理治療不只是「止痛」,更能從根本找出問題原因,制定對應的解決方案,幫助妳恢復到「真正無痛、活動自如」的狀態。
🔍 初步評估:找出是哪裡出問題
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妳的肩頸、上背、肩胛穩定、手臂力量等進行功能性評估,檢視是否有以下問題:
- 肌力不平衡(如肩膀前側過度使用,後側肌群虛弱)
- 動作代償(核心無力,導致肩頸出力過多)
- 關節活動度受限(可能是肩關節發炎或沾黏)
- 姿勢不良造成的長期壓力堆積
透過這些專業測試,可以更精準判斷導致「育兒肩」的根本成因。
👐 治療方式:不是單一療法,而是多管齊下
專業物理治療不會只是熱敷或儀器電療,而是根據個別狀況制定「多模式綜合治療計劃」,例如:
- 徒手治療:針對肩頸、肩胛周圍的肌肉、筋膜進行放鬆、鬆動與釋放,減輕壓力與疼痛。
- 肩部關節鬆動術:改善關節活動受限、減輕夾擠與摩擦,讓手臂能更輕鬆抬起。
- 肩頸肌力訓練:強化穩定肌群如肩胛固定肌、旋轉肌群,避免反覆拉傷。
- 動作與姿勢矯正:教導正確的哺乳、抱娃、生活動作方式,減少無意識代償。
- 核心整合訓練:讓身體重新找回力量的平衡,避免讓肩膀再過度承擔。
🧘♀️ 教育與回家運動指導也是重點
物理治療不只在治療室發生。媽媽們會學會簡單可行的回家訓練與舒緩技巧,包含:
- 3~5分鐘肩頸鬆動運動
- 如何正確使用彈力帶訓練
- 如何用滾筒或按摩球自我放鬆
- 如何挑選合適的枕頭與坐姿支撐
這些日常可執行的小方法,才是恢復與預防復發的關鍵。

常見迷思破解:這些錯誤觀念害你痛更久
在疼痛面前,很多媽媽會自我安慰「應該沒那麼嚴重」、「再忍一忍就好」,但其實這些觀念,反而讓妳錯過黃金恢復期,讓原本可以快速改善的小問題,演變成長期慢性疼痛。
以下是最常見的5個迷思,妳中了幾個?
❌ 迷思一:這只是正常的痠痛,忍一忍就會過
**✔️ 真相:**產後身體的確會有短暫不適,但若疼痛持續兩週以上,或影響日常功能(如穿衣、抱小孩),就應立即處理。拖得越久,恢復越難。
❌ 迷思二:我年輕,身體應該會自我修復
**✔️ 真相:**年輕≠恢復力強。若姿勢錯誤、肌力不平衡,反而會讓年輕身體更容易「用錯力」造成長期勞損。
❌ 迷思三:不能運動,會加重肩膀問題
**✔️ 真相:****正確的運動反而是康復關鍵。**透過專業指導下的肌力訓練、肩胛穩定運動,不僅不會加重,還能改善姿勢與減少代償用力。
❌ 迷思四:用止痛貼布或熱敷就可以了
**✔️ 真相:**這些方法只能短暫緩解症狀,卻無法處理根本問題。長期依賴貼布或止痛藥,反而可能掩蓋問題、延誤治療。
❌ 迷思五:只有老人家才需要物理治療
**✔️ 真相:**物理治療絕不只是老人家在用!現代媽媽從產後恢復到抱嬰過程中的各種身體失衡問題,都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有效處理,甚至預防未來退化。
常見問題 Q&A:媽媽們最關心的5個疑問
Q1:我只是偶爾肩膀痠,不是天天痛,這樣也需要看治療嗎?
**A:**需要。育兒肩的初期常常不是劇痛,而是反覆發作的「小痠、小卡、小麻」。這些微小不適其實已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早期介入不僅可快速緩解,也能避免演變成慢性損傷。
Q2:我在哺乳期,做運動或治療會影響泌乳嗎?
**A:**不會。溫和的運動與治療對泌乳沒有不良影響,反而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情緒,間接有利於乳汁分泌。治療時會避開乳腺敏感區域,媽媽們可以放心進行。
Q3:每天時間都不夠,物理治療是不是需要很長期?
**A:**我們了解媽媽時間寶貴,治療會針對個人狀況制定有效率的計劃。初期可能建議每週1–2次、搭配居家自我照顧。多數媽媽在數週內即可明顯改善,重要的是「持續」與「正確」。
Q4:我肩痛但也有腹直肌分離,是要先處理哪一個?
A:兩者往往是互相關聯的問題!若核心不穩定,肩膀會更容易代償。物理治療會整合評估,同步處理肩頸與核心問題,而不是「分開治療」。
Q5:復健會不會很痛?我怕忍受不了
**A:**放心,物理治療不是「硬拉硬掰」,而是溫和漸進的過程。治療師會根據你的疼痛耐受度與當天身體狀態調整節奏,讓妳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穩定進步。
媽媽的身體,也值得被照顧與善待
在育兒的世界裡,媽媽總是習慣「把自己排在最後」,但身體的疼痛不會說謊。那些一邊流淚一邊哄睡的夜晚,那些舉不起手卻還是堅持抱起寶寶的瞬間,身體正在用痛提醒你:「你也需要被照顧」。
育兒肩不是妳做錯什麼,而是妳做得太多。
不論是痠痛初現,還是已經長期困擾,**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是責任也是對自己最深的溫柔。**透過物理治療的介入、自我保養的建立,妳不只是在恢復一副肩膀的功能,更是在重新找回身為女人、母親,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的身體感與掌控權。
媽媽的辛苦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是值得被看見、被理解、也被療癒。
五合一綜合療程:全方位解決你的痛症問題
五合一綜合療程是由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專業團隊設計的整合式治療方案,針對各類痛症提供科學化、非侵入性、個人化的全方位照護。療程融合手法、運動、儀器與關節調整,目的是從根本解決症狀、恢復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1️⃣ 手法治療
由物理治療師進行深層肌肉放鬆與筋膜鬆動,改善局部循環,釋放緊繃組織,降低疼痛與壓力。
2️⃣ 伸展治療
透過被動與主動伸展方式,增加關節活動度、減少僵硬感,同時預防筋膜沾黏與動作受限。
3️⃣ 運動治療
根據個人功能狀況制定肌力與控制訓練,強化深層肌群、矯正動作模式,恢復身體穩定與協調。
4️⃣ 衝擊波治療
高頻能量進入深層組織,促進修復、代謝與血液循環,特別適合慢性發炎、肌腱炎與軟組織受傷。
5️⃣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活動受限的關節,進行安全、非侵入式的調整,幫助恢復排列與功能,減少壓迫與不適。
⭐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多面向治療:從肌肉、關節、神經、筋膜多層面同時處理
- 個人化規劃:療程內容根據每位客戶的需求量身打造
- 非侵入性:安全、無藥物、無手術風險,適合各年齡層
- 快速見效:針對性處理問題核心,加速康復過程
- 專業團隊指導:由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主理,療程經驗豐富、效果穩定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