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隱隱作痛、上下樓梯時不適、晨起走動僵硬,這些看似輕微的症狀,可能不是單純的疲勞或退化,而是「鵝足滑囊炎」(Pes Anserine Bursitis)悄悄上身。這是一種常被忽略的膝內側發炎問題,若不及早處理,可能導致慢性疼痛與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與運動表現。
鵝足滑囊炎是什麼?
鵝足滑囊炎是指位於脛骨內側、靠近膝關節的「鵝足滑囊」因摩擦或過度使用而發炎。
「鵝足」是由三條肌腱(縫匠肌、股薄肌與半腱肌)匯聚而成,猶如鵝掌般附著在脛骨內側;而這些肌腱之下的滑囊在長時間承受壓力或重複動作時,就容易出現發炎、積液或腫脹,進而引發疼痛。

常見成因與誘發因素
鵝足滑囊炎的成因多為反覆摩擦與壓力,常見誘發因素包括:
- 過度運動或不當訓練:例如跑步、爬山或走太多樓梯等反覆性的膝部活動。
- 膝部對位異常:如扁平足、膝外翻、骨盆歪斜,這些姿勢不良會增加膝內側的壓力。
- 肌力不平衡:當大腿內側或後側肌群過於緊繃或無力,會改變膝部受力狀況。
- 體重過重:身體負荷過大,增加滑囊摩擦與壓迫風險。
- 退化性變化:年長者因肌腱與關節退化,容易發生慢性發炎。
鵝足滑囊炎的症狀有哪些?
患者常見以下症狀:
- 膝內側下方有壓痛感
- 行走、爬樓梯或蹲下時疼痛加劇
- 局部輕微腫脹或熱感
- 有時會誤以為是關節炎或半月軟骨損傷
這些症狀通常在休息時稍微減輕,但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慢性疼痛,影響生活品質與活動能力。
鵝足滑囊炎該如何預防?
預防是最有效的保護措施,以下建議可降低發生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減少膝關節負荷
- 增加大腿內外側與後側肌群的穩定與柔軟度
- 運動前適當熱身,運動後記得伸展
- 穿著合適鞋款,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在硬地
- 保持正確姿勢與行走方式
- 針對下肢不對稱問題及早處理,如扁平足可考慮使用足弓墊或矯正鞋墊

治療與復健建議
初期鵝足滑囊炎可透過非侵入性療法有效改善,建議包括:
- 休息與減少負重運動:讓膝蓋有時間恢復
- 冰敷患部:幫助消腫止痛
- 伸展與肌力訓練:針對大腿內側與後側肌群伸展,強化股四頭肌
- 物理治療介入:如超聲波、衝擊波、手法放鬆、關節活動訓練等
- 矯正姿勢與步態:避免膝蓋長期處於內翻姿勢
- 減重控制體重:降低膝內側負擔
不同族群的注意重點
運動員/慢跑族:應注意膝關節穩定性與肌群平衡訓練。
久坐上班族:可定時伸展髖膝關節,避免肌肉緊繃。
中高齡族群: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爬坡與長距離步行等高負荷活動。
常見迷思與錯誤做法提醒
「以為只是肌肉痠痛,不需理會」→ 拖延治療恐導致慢性發炎。
「只靠吃止痛藥壓下去」→ 症狀雖緩解,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熱敷能舒緩不適」→ 發炎初期使用熱敷可能加劇腫脹。
「停止運動即可痊癒」→ 不正確的休息方式反而讓肌力流失,延長恢復期。
與其他膝蓋疾病的區別
鵝足滑囊炎的疼痛位置與一些其他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相近,常被誤診或自行誤判。以下為常見膝蓋相關疾病的對比,協助讀者進行初步分辨:
疾病名稱 | 疼痛位置 | 疼痛特徵與誘因 | 常見族群 |
---|---|---|---|
鵝足滑囊炎 | 膝蓋內側下方,脛骨內側突起處 | 活動後或久站久坐後出現悶痛、壓痛;爬樓梯、下坡或彎膝時加劇 | 運動員、長時間站立者、更年期女性、肥胖族群 |
髕腱炎(跳躍膝) | 髕骨下方 | 跳躍、跑步後明顯酸痛,嚴重者連步行都會疼痛 | 籃球員、跑者等反覆跳躍運動者 |
退化性膝關節炎 | 膝蓋前側或內側 | 僵硬、疼痛、腫脹,天氣變化時加劇,活動初期特別不適 | 中老年人、關節曾受傷者 |
內側副韌帶拉傷 | 膝蓋內側 | 急性扭傷後的劇烈疼痛與不穩定感,可能伴隨瘀青或腫脹 | 運動時膝部扭轉受力者 |
🔍 提醒: 若不確定疼痛來源,建議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醫師診斷,避免自行誤判導致病情延誤或惡化。

鵝足滑囊炎 vs. 鵝掌肌腱炎:傻傻分不清楚?
許多患者會將鵝足滑囊炎與鵝掌肌腱炎混為一談,兩者雖同樣發生在膝蓋內側、甚至可能同時存在,但仍有些細微差異可供辨別:
項目 | 鵝足滑囊炎 | 鵝掌肌腱炎 |
---|---|---|
疼痛位置 | 膝蓋內側下方,接近脛骨內側突起 | 膝內側靠近肌腱附著處,略偏上或更接近大腿後側 |
疼痛特性 | 活動後悶痛、壓痛感明顯,長時間彎膝後加重 | 肌腱拉扯時產生銳痛,運動中或之後加劇,尤其是拉伸時 |
誘發原因 | 慢性壓力、姿勢不良、跑步姿勢錯誤、退化或肥胖等 | 重複拉伸過度使用、肌力不平衡、未暖身直接運動 |
壓痛點 | 脛骨內側、膝關節下方滑囊處 | 股薄肌、半腱肌、縫匠肌的肌腱附著處 |
常見族群 | 更年期女性、跑步者、下坡行走或爬樓梯頻繁者 | 跑者、跳躍類運動員、肌肉緊繃者 |
治療建議 | 降低活動量、冰敷、物理治療、強化髖肌群與核心穩定性 | 放鬆緊繃肌群、調整跑姿、進行肌腱適應性訓練與復健計畫 |
💡 專業提醒:臨床上兩者可同時存在,因此最準確的方式仍是接受專業評估,包括理學檢查與影像診斷。
自我初步檢測方法
以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式可協助讀者判斷是否可能為鵝足滑囊炎,但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評估:
- 壓痛點測試
用手指按壓膝蓋內側下方約 4–5 公分處(脛骨內側粗隆),若有明顯壓痛感,可能與鵝足滑囊炎相關。 - 功能測試:上下樓梯或起立動作
嘗試上下樓梯或從椅子站起來,觀察膝蓋內側是否有拉扯感或疼痛。 - 晨間僵硬感
清晨起床時,膝蓋是否感到僵硬、需要活動一段時間才較舒適,這是慢性滑囊炎常見表現。 - 熱敷或輕微活動是否緩解
若以熱敷或輕度活動後感覺改善,則可能與滑囊炎的循環障礙有關。 - 對稱比較
比較左右膝同樣位置,若一側有明顯差異或不適,更應提高警覺。
🟡 溫馨提示: 若疼痛持續一週以上、影響日常活動或合併紅腫、發熱,應立即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常見問題 Q&A
Q1:鵝足滑囊炎會自己好嗎?
若症狀輕微並有適當休息與處理,可能在數週內改善。但若長期忽略,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
Q2:需要做手術嗎?
大多數鵝足滑囊炎患者透過保守治療即可改善,手術僅限極少數保守治療無效的嚴重個案。
Q3:我怎麼知道是鵝足滑囊炎還是其他膝部問題?
建議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師協助診斷,以排除其他如半月軟骨撕裂、韌帶傷害等問題。
Q4:是否可以繼續運動?
若疼痛明顯,應避免進一步活動,讓滑囊有時間恢復。可詢問專業人員制定復健運動計劃。
Q5:鵝足滑囊炎只會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嗎?
不一定,許多日常生活中反覆使用膝蓋的上班族、中老年人、家庭主婦等族群都可能罹患。

營養與恢復小貼士
膝蓋相關炎症問題也可透過飲食輔助:
- 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Omega-3脂肪酸(如鮭魚、亞麻籽)
- 減少攝取加工糖與高油脂
- 維持體重,減少膝蓋壓力
提早重視,膝蓋健康從鵝足滑囊炎開始
鵝足滑囊炎雖不是膝蓋最常見的傷害,但卻是影響行走與生活品質的潛在隱憂。許多患者因為初期僅有輕微不適而忽略,最終導致慢性發炎、活動受限。透過早期發現、正確的復健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大多數個案都能恢復正常活動,避免長期困擾。
若您長期有膝蓋內側疼痛、走樓梯不適、晨間活動困難等情況,不妨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建議,為膝蓋健康把關。
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五合一綜合療程
我們提供針對鵝足滑囊炎的 五合一非侵入式治療方案,全面改善症狀、強化膝蓋機能:
- 手法治療:放鬆相關肌群,減少滑囊壓力與張力。
- 伸展治療:改善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
- 運動治療:強化膝部穩定肌群,降低復發。
- 衝擊波治療:加速炎症組織修復。
- 關節調整:修正下肢排列,減少錯位與異常受力。
歡迎預約評估,讓我們為您的膝蓋設計最合適的個人化治療計劃!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