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何香港人特別容易「坐出病」?
香港,一個高效率運轉的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時間長、居住空間有限——這些因素正無情地加劇我們的身體負擔。
您或許會覺得自己總是很累、肩頸僵硬,但又說不出確切原因。作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發現,許多困擾港人的慢性痛症,並非源於突發意外,而是長期累積的「港式」姿勢不良所致。
無論您是每天在地鐵站著通勤一小時、還是窩在「蝸居」小桌上應付遠程會議(WFH),您坐著或站著的方式,都在不斷向您的腰椎和頸椎發出錯誤的信號。當身體在不當姿勢下,肌肉長期處於拉長或縮短的狀態,肌筋膜就會緊繃、發炎,最終導致難以擺脫的腰痛、肩頸痛、甚至是手麻或頭痛。
不用擔心!今天,我們將揭示這些常見的姿勢陷阱,並教您如何用專業又簡單的 3 個動作,每天 3 分鐘,重新啟動您的身體健康。

姿勢錯在哪?三大「港式」辦位常見陷阱
您的日常辦公環境,可能正無意中成為您身體痠痛的元兇。以下是我們在香港常見的三大錯誤姿勢,看看您中招了嗎?
2.1 「葛優躺」與腰椎間盤壓力
在家的電腦椅、甚至梳化 (沙發) 往往太舒適,讓您不自覺地滑到椅子邊緣,形成一個半躺的「葛優躺」姿勢。
⚠️ 後果: 這個姿勢會讓您的腰椎曲線反向(從自然的 S 變成了 C),導致椎間盤前側壓力過大。長期下來,不僅會導致慢性腰痛,更是椎間盤突出的潛在風險。
2.2 螢幕太低,引發「科技頸」
許多人使用手提電腦 (筆記本電腦) 或外接螢幕時,螢幕高度遠低於視線水平。
⚠️ 後果: 為了看清螢幕,您的頭部會不自覺地向前伸出(Head Forward Posture),俗稱**「科技頸」。頭部每前傾一吋,頸部肌肉和脊椎承受的重量就會倍增!這不只引起頸部僵硬,更是頸源性頭痛和五十肩**的間接成因。
2.3 錯誤的鍵盤與滑鼠擺放,造成「媽媽手」
在狹小的辦公桌上,您的鍵盤和滑鼠可能被擺放在過高或過遠的位置。
⚠️ 後果: 這會迫使您的手腕在不自然的狀態下長時間工作,導致前臂肌肉和手腕肌腱過度勞損,容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手麻)和腱鞘炎(俗稱媽媽手或彈弓手)。
30 秒自我評估:您的姿勢是否已達「危險級別」?
閱讀了這麼多,您或許想知道自己的姿勢問題到底有多嚴重。物理治療師常用一個簡單的「牆壁測試」,來快速評估您是否有頭部前傾或上交叉綜合症的傾向。這個測試可以幫助您直觀地了解頸椎的壓力程度:
測試步驟:
- 站姿準備: 背部貼牆站立,雙腳腳跟距離牆壁約 10 至 15 厘米。
- 標準確認: 努力嘗試讓您的身體四個關鍵點同時貼緊牆壁:
- 後腦勺
- 雙側肩胛骨
- 臀部
- 腳跟
- 觀察結果: 保持放鬆地站立 30 秒,看看您需要花多大力氣才能維持這個標準姿勢。
| 您的情況 | 姿勢問題分析 | 應對建議 |
| 容易貼合 (無需用力) | 姿勢良好,請繼續保持! | 專注於每天定時進行 3.2 腰椎釋壓。 |
| 後腦勺碰不到牆 | 頭部前傾 (科技頸) 嚴重。頸椎深層穩定肌無力,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 應將訓練重點放在 3.1 下巴收縮術。 |
| 後腦勺雖能貼牆,但下巴會上揚 | 這是代償性姿勢。雖然看起來「貼牆」了,但您實際上是用錯誤方式擠壓了頸椎後側。 | 需練習在下巴水平收緊的狀態下,讓後腦勺慢慢向後移動。 |
| 肩胛骨/下背部離牆太遠 | 可能有駝背或圓肩問題。胸椎過度後凸,導致肩膀向前捲曲。 | 應加強 3.3 門框伸展,並在坐姿中時刻提醒自己挺胸。 |

物理治療師自救法:每日 3 分鐘矯正訓練
以下三個動作,您不需要任何器械,只需在辦公室或蝸居的電腦桌前騰出 3 分鐘即可完成。記住,每天多次、規律地執行比一次做足夠時長更重要!
3.1 頸椎解鎖:拯救「科技頸」的下巴收縮術 (Chin Tuck)
這個動作是矯正頭部前傾(科技頸)的基礎。它能強化頸部深層穩定肌,並讓頭部重新回到脊椎的正確位置。
- 針對痛點: 頸部僵硬、上背緊繃、頸源性頭痛。
- 動作步驟:
- 保持坐姿,背部挺直,眼睛平視前方。
- 將下巴水平地向後收,想像在脖子後方堆出「雙下巴」。(注意: 保持目光水平,不要低頭或抬頭。)
- 感覺頸部後側被輕輕拉長,頸前肌肉收緊。
- 保持這個收縮的姿勢 5 秒。
- 慢慢放鬆回到起始位置。
- 建議頻率: 每次重複 10 次,休息時或感覺頸部疲勞時隨時可以做。
3.2 腰椎釋壓:椅子上的「脊椎貓式」
當您長時間彎腰坐著(葛優躺)時,這個動作可以溫和地反向活動脊椎,並舒緩腰椎間盤的壓力。
- 針對痛點: 久坐後的腰部痠脹、下背緊繃。
- 動作步驟:
- 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膝蓋呈 90 度。雙手放在大腿上。
- (腰椎後傾) 緩慢地讓骨盆向後傾斜,讓腰椎呈弧形向後拱起(像貓咪弓背一樣),同時讓肚子微微放鬆,感覺腰部被拉伸。
- (腰椎前傾) 緩慢地讓骨盆向前傾斜,讓腰椎輕微向前伸展(挺胸),感覺腹部微微收緊。
- 像做鐘擺運動一樣,溫和地在兩個極限間交替移動。
- 建議頻率: 重複 15-20 次,以緩慢、溫和為主,不追求幅度。
3.3 肩背喚醒:打開「胸椎」的門框伸展
長時間使用電腦會讓我們的肩膀向前收緊(圓肩/駝背),這個動作利用門框或牆角,高效地伸展胸前過度緊繃的肌肉。
- 針對痛點: 駝背、圓肩、肩膊(肩膀)前側緊繃。
- 動作步驟:
- 面對門框或牆角站立,將雙手前臂或手掌平貼在門框兩側(肘部略低於肩部)。
- 保持身體正直,慢慢地將一隻腳向前跨出,身體重心隨之前移。
- 感覺胸部正前方、肩膀前側的肌肉有明顯的拉伸感。
- 保持伸展 20-30 秒。
- 建議頻率: 每次做 3 組,每組保持 20-30 秒。
迷思破解:關於腰頸痛,你做錯了什麼?
當身體發出痠痛警報時,許多人會嘗試自救,但一些流傳已久的處理方法,在物理治療師看來,其實是無效甚至危險的「迷思」。
以下是三大最常見的錯誤自救觀念:
4.1 迷思 1:痛就要立即「啪頸」(自行鬆動關節)或大力按摩?
許多人會習慣性地扭動頭頸,聽到「咔嚓」聲後感覺好像鬆了,或者要求按摩師用最大的力度按壓痛點。
❌ 破解: 「啪」關節所發出的聲音,多半是關節內氣泡破裂的聲音,而非結構復位的聲音。自行大力扭動頸椎可能會造成關節過度活動,長期下來反而導致關節不穩定,甚至誘發周邊肌肉保護性地更收緊!對於急性或神經發炎的痛症,過度用力按摩或按壓痛點,可能會加劇發炎或水腫。專業的治療應是針對病因,而非單純追求聲音或瞬間的劇痛感。
4.2 迷思 2:硬板床是治療腰痛的萬靈丹?
許多腰痛患者會被建議睡「越硬越好」的床墊,認為可以矯正脊椎。
❌ 破解: 雖然過軟的床墊確實會導致脊椎下陷,造成腰部壓力;但過硬的床墊也並非萬靈丹。太硬的床墊會讓您的腰部、臀部和肩膀得不到適當的承托,導致身體曲線懸空,反而造成新的壓力點。最好的選擇是「中等硬度」,能夠在您側睡時,讓您的脊椎保持一條直線(即有適當承托力,讓身體自然曲線放鬆)。
4.3 迷思 3:駝背只能靠「背部矯正帶」矯正?
看到自己駝背,許多人會購買背部矯正帶來強行拉直。
❌ 破解: 矯正帶能提供提醒和輔助,但它只能被動地拉伸您的肩膀和背部。如果您沒有主動訓練支撐身體的深層核心肌群(如腹橫肌)和背部肌群,一旦脫下矯正帶,身體會因為缺乏主動力量,立即恢復駝背。有效的矯正必須是主動訓練和意識調整的結合,例如我們在 3.3 提到的胸椎伸展,才是治本之道。

辦公室人體工學簡易調整 Check List
除了透過運動訓練主動改善姿勢外,創造一個符合人體工學(Ergonomics)的工作環境,能從根本上減少身體負擔。特別是在「蝸居」環境中,即使資源有限,也能通過調整關鍵的三個點,大幅提升舒適度。
5.1 螢幕高度:眼睛平視螢幕上方 1/3 處
- 目標: 預防「科技頸」。
- 方法: 無論是手提電腦還是外接螢幕,都要使用書籍或支架將螢幕墊高。確保當您直視前方時,視線可以落在螢幕上緣或上方約 1/3 的位置。這樣能保證您的頭部保持在中立位,減輕頸椎壓力。
5.2 手臂與鍵盤:手肘呈 90-100 度並靠近身體
- 目標: 預防「媽媽手」和肩膀緊繃。
- 方法: 坐下時,將手臂放鬆垂下,然後抬起前臂。鍵盤和滑鼠應當放在這個自然抬起的前臂位置。手肘關節應略微打開(90 到 100 度),手腕保持放鬆中立,不要向上或向下彎曲打字。
5.3 腳部支撐:雙腳平放地面,膝蓋呈 90 度
- 目標: 穩定骨盆和腰椎。
- 方法: 如果您的椅子無法調整到讓雙腳平放地面,請使用腳踏板或幾本厚書來墊高雙腳。確保膝蓋和臀部呈約 90 度的彎曲角,讓您的骨盆處於中立位,有效減輕下背的壓力。
Bonus Tips:通勤時段的「移動」人體工學
對於香港人來說,通勤時間可能是第二個「辦公室」——這是您暴露於不良姿勢的又一個高峰時段。學會如何在移動中保護身體,至關重要。
1. 地鐵/巴士站立姿勢
- 避免「三七步」或依賴: 不要將身體重心只放在一條腿上(俗稱「三七步」),這會導致骨盆傾斜。應嘗試平均分配重心在雙腳。
- 微收核心: 輕輕收緊下腹部,讓脊椎自然伸直。避免長時間靠著車門或欄杆,讓身體呈歪斜或過度放鬆的姿態。
2. 坐著看手機/閱讀
- 提升視線高度: 這是最重要的原則!無論是看手機、平板還是實體書,請主動抬高您的電子設備/書本,讓眼睛平視,而不是讓頭部低垂。
- 揹包靠墊法: 如果您坐的巴士或小巴座椅太深、太直,讓您無法靠到腰部,您可以將揹包放在下背部作為臨時靠墊。這能有效地支撐腰椎,維持其自然曲線,避免腰部過度後傾。
3. 負重與單肩包
- 如果您習慣使用單肩包,請經常換邊背負,避免長期讓一側肩膀承受所有重量,造成肌肉失衡。
- 使用雙肩揹包時,揹帶不要太鬆,以確保**重物靠近身體,**減輕肩膀和背部的拉力。
結語:痠痛持續?是時候尋求專業協助
透過今天的文章,您了解了港式生活中常見的姿勢陷阱,學會了三個關鍵的自救訓練,並糾正了三個常見的治療迷思。
請記住,身體健康是一個長期習慣養成的結果。如果您能將這些 3 分鐘矯正訓練和人體工學調整融入日常,您將能大大減少痠痛發作的頻率。
然而,如果您的痛症屬於以下情況,則代表肌肉或神經結構可能已經出現了更複雜的問題:
- 持續超過兩週且休息後無法緩解的疼痛。
- 出現麻痺、無力或灼熱感(可能與神經壓迫有關)。
- 夜間疼痛影響睡眠。
此時,我們強烈建議您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評估。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能為您提供精準的診斷,並透過衝擊波、手法治療、專業伸展等綜合療程,從根本上解決您的痛症問題。
不要讓痠痛成為您高效率生活的絆腳石。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