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ud Blocker

「為什麼一打羽毛球就肩膀痛?」—運動族群的肩袖傷害

「為什麼一打羽毛球就肩膀痛?」—運動族群的肩袖傷害

什麼是肩袖?為什麼打羽毛球特別容易受傷?

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以向前、向後、向上、向側各個方向移動。然而,正因為它靈活度高,穩定性反而相對不足,需要一組肌肉和肌腱群來維持。這組結構就叫做 「肩袖」(Rotator Cuff)

肩袖由四條主要肌肉組成:

  • 棘上肌(Supraspinatus)
  • 棘下肌(Infraspinatus)
  • 小圓肌(Teres Minor)
  •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它們就像「隱形護甲」,負責把手臂的肱骨頭穩穩固定在肩胛骨的關節窩中,同時協助完成舉手、旋轉手臂等精細動作。

在羽毛球運動中,動作特點是 快速、反覆、過頭揮拍。無論是殺球、挑球,還是扣殺,都需要肩膀反覆做高舉、外展和內旋。這會讓肩袖承受巨大的壓力:

  • 棘上肌反覆摩擦 → 容易發炎或撕裂
  • 肩胛骨與肱骨之間的空間變窄 → 導致「夾擠症候群」
  • 力量與穩定度不平衡 → 部分肌肉過度補償,造成肩膀痠痛

換句話說,羽毛球雖然看似輕巧,但其實是一項 對肩膀要求極高的運動。如果沒有做好肌群保護或姿勢調整,肩袖就很容易成為「第一個受害者」。

肩袖受傷的常見症狀

很多羽毛球愛好者會以為「只是打太久、肩膀痠一下」沒什麼大不了,但肩袖受傷初期往往症狀輕微,若忽視可能逐漸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以下是幾個典型警訊:

1. 打球後肩膀痠痛、無力

一場比賽或練習結束後,肩膀持續痠痛,尤其在高舉或揮拍的動作時明顯。這往往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肩袖已經受到過度拉扯或摩擦。

2. 夜間疼痛,睡覺時特別不舒服

許多患者會發現晚上躺下休息時,肩膀反而比白天更痛,尤其側睡時壓在患側,痛到翻來覆去睡不安穩。這是因為夜間血流循環變慢,發炎反應會更明顯。

3. 舉手困難,動作受限

日常生活中舉手拿東西、穿脫衣服變得困難,甚至連梳頭、伸手往後扣內衣都感覺「卡卡的」。這通常代表肩袖功能已經受到限制,無法正常支撐。

4. 力量減弱

平時舉水瓶、提袋子都覺得肩膀出力不如以前,這往往與肩袖肌肉受損、肌力不足有關。

5. 聲音異常

有些人揮動手臂時會聽到「喀喀聲」或「摩擦聲」,可能代表肩關節出現夾擠或肌腱發炎。

👉 小提醒
若你發現自己在打羽毛球後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夜間痛與舉手困難,就不能單純當作「休息一下就會好」,很可能已經是肩袖損傷的警訊。

為什麼羽毛球族特別高風險?

羽毛球雖然看似輕巧,但其實是一項對 肩膀穩定性與爆發力要求極高 的運動。相比其他球類,羽毛球族更容易發生肩袖受傷,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頻繁的高舉過頭動作

羽毛球的殺球、挑球、發球,幾乎都需要手臂舉過頭頂並快速揮動。這種 反覆的過頭動作,會讓肩袖長時間處於張力狀態,肌腱與關節容易磨損。

2. 高速揮拍的瞬間衝擊

羽毛球拍雖然輕,但揮拍速度極快,瞬間產生的加速度對肩袖肌群是一種「爆衝式負荷」。如果肌肉沒有足夠穩定性,就容易出現拉傷。

3. 單側用力、不平衡

大部分球友習慣用慣用手打球,導致 一側肩膀過度使用、另一側較弱。長期下來,不僅肌肉力量失衡,還可能造成肩頸與背部代償,使受傷風險增加。

4. 缺乏暖身與肌力訓練

許多球友「一上場就開打」,忽略熱身與基礎肌力訓練,讓肩袖缺乏保護。特別是中年族群,本身肌肉彈性下降,更容易因瞬間大動作而受傷。

5. 香港都市生活型態影響

不少上班族下班後才打羽毛球,長時間坐辦公室導致 肩頸僵硬、核心不足,一旦突然激烈運動,肩膀承受的壓力更大。

👉 總結:羽毛球是一項「小球快打」的運動,看似溫和,實則對肩膀要求極高。若缺乏預防,肩袖就很容易成為隱形的受害者。

常見成因:過度使用還是姿勢不良?

肩袖受傷並不是單一原因導致,通常是 累積性壓力 + 動作不當 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幾個常見成因,值得運動愛好者留意:

1. 過度使用(Overuse Injury)

  • 長時間、高頻率打球,沒有給肌肉足夠的恢復時間。
  • 一週打球超過 3–4 次,且每次都強度高,容易導致 肌腱微小撕裂反覆累積,最後變成慢性發炎。

2. 姿勢不良

  • 揮拍時肩膀聳肩、身體沒有轉動,只靠手臂「硬打」,導致肩袖承受過度壓力。
  • 動作不協調,例如殺球時沒有啟動核心與下肢力量,肩膀成為唯一支點,增加受傷風險。

3. 肌力不足與不平衡

  • 肩袖是「小肌群」,需要靠三角肌、背肌、核心來分擔力量。
  • 若大肌群不足,肩袖就必須「超額加班」,久而久之容易拉傷。
  • 單側手臂過度使用,也會造成 左右不平衡

4. 年齡與退化因素

  • 隨著年紀增長,肩袖肌腱的血液供應減少,修復能力下降。
  • 中年球友在沒有足夠暖身下,突然大動作殺球,更容易造成 急性撕裂或慢性磨損

5. 熱身不足與缺乏恢復

  • 直接上場開打,跳過伸展與暖身,是最典型的風險行為。
  • 賽後缺乏拉伸、冰敷或放鬆,會加重肌肉緊繃與發炎。

👉 總結:肩袖受傷不是單純「打太多」的問題,而是 使用頻率、姿勢、肌力、年齡 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了解成因,才能從源頭預防。

👉👉運動前暖身你做對了嗎?避開熱身迷思,預防拉傷這樣做!

肩袖受傷的典型症狀:怎麼分辨一般痠痛與傷害?

運動後出現肩膀痠痛,很多人以為只是「打太多、休息一下就好」,但若是肩袖受傷,症狀往往有明顯差異。以下是常見的警訊:

1. 疼痛型態不同

  • 一般痠痛:活動後肌肉緊繃、痠脹,通常 2–3 天內會逐漸緩解。
  • 肩袖受傷:肩膀深層刺痛或灼熱感,甚至在 夜間翻身或靜止不動時 也會痛。

2. 活動受限

  • 抬手過頭、往後伸手(如穿外套、扣內衣、拿後座東西)會特別困難。
  • 有時會感覺肩膀「卡住」或無法抬高到某個角度,稱為「疼痛弧」。

3. 力量下降

  • 嘗試拿水瓶、拎包包、推門時,覺得肩膀「無力」或東西比平時更重。
  • 打球時殺球、扣球失去爆發力,揮拍速度下降。

4. 聲音與異常感

  • 有些人舉手或轉動肩膀時,會聽到「喀喀聲」或「摩擦感」,可能是肌腱與關節磨擦。

5. 慢性惡化而非立即恢復

  • 一般肌肉痠痛幾天內消退,但肩袖損傷若不處理,症狀可能 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並逐步惡化。

👉 提醒
如果肩痛持續超過 兩週,或影響日常生活(穿衣、梳頭、睡眠),就不再是單純的運動痠痛,而很可能是 肩袖受傷,建議盡快尋求專業檢查。

自我檢測:簡單動作看你的肩袖是否出問題

肩袖受傷常被誤以為是單純的「肩膀痠痛」,若能在家中透過簡單動作自我檢測,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以下提供幾個常用測試方式:

1. 抬手測試(Painful Arc Test)

  • 方法:站立,將手臂由身側慢慢往外抬起至頭頂。
  • 正常:應該能順暢抬高。
  • 異常:若在 60–120 度之間出現明顯刺痛或卡住感,可能與肩袖損傷或夾擠症候群有關。

2. 空罐測試(Empty Can Test)

  • 方法:雙手伸直到前方、略微外展,拇指朝下像「倒空水瓶」。
  • 輕輕向上抬手,並請他人給予下壓阻力。
  • 異常:若出現 肩膀前外側疼痛或無力,常見於棘上肌肌腱發炎或撕裂。

3. 往後伸手測試

  • 方法:將手臂往背後伸(如扣內衣或拿後口袋物品)。
  • 異常:若動作受限或出現拉扯、深層痛感,可能涉及肩袖或關節囊問題。

4. 夜間痛觀察

  • 方法:留意睡眠狀態,若側睡壓到患側肩膀會痛醒,或平躺時感到壓迫痛,屬於典型的肩袖病變訊號。

5. 功能性檢查

  • 嘗試日常小動作:拿水壺、拎手袋、舉過頭拿物。
  • 若出現反覆無力或疼痛,需懷疑肩袖損傷。

👉 溫馨提醒
這些自我檢測只能作為初步參考,無法取代專業檢查。若測試時疼痛明顯或影響活動,應盡快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評估。

肩袖受傷後果:忽視治療會帶來什麼風險?

很多人認為肩膀痛只是「勞累」或「扭到」,但若肩袖損傷長期未處理,可能會帶來以下風險:

1. 疼痛慢性化

  • 初期的肩袖發炎可能只是動作時出現隱隱作痛,但若拖延不管,發炎會反覆加重,轉為 慢性肩痛
  • 慢性疼痛會影響睡眠、情緒,甚至導致長期用藥。

2. 關節活動受限

  • 沒有及時治療,肩膀容易僵硬,最後可能發展成 五十肩(肩關節囊攣縮)
  • 一旦發展到活動受限,復原過程通常需要更長時間,甚至需長期復健。

3. 肌腱部分或完全斷裂

  • 輕微的肌腱拉傷或小裂口,如果反覆使用、不休息,會逐漸撕裂擴大。
  • 當肌腱完全斷裂,手臂會出現明顯 無力感,舉手或提物變得困難,甚至需要手術修補。

4. 代償性姿勢與其他部位痛症

  • 為了避開肩膀的痛感,患者常會不自覺地 聳肩或改變手臂動作方式
  • 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頸椎痠痛、背肌緊繃,甚至誘發其他上肢肌肉問題。

5. 生活品質下降

  • 肩膀是日常活動中最常使用的關節之一,無論是穿衣、拿物、運動,甚至梳頭髮都需要肩膀參與。
  • 若肩袖損傷未處理,生活自主能力將大幅下降,對工作與休閒活動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 提醒
肩袖損傷並非「自己會好」的小毛病,及早治療與復健,能避免小傷演變成不可逆的問題。

肩袖損傷的常見治療與復健方式

肩袖損傷的治療重點在於 減輕疼痛、恢復功能、避免惡化。不同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1. 休息與活動調整

  • 初期的輕微拉傷,最重要的是 避免過度使用
  • 避免長時間舉手、提重物或反覆肩膀旋轉的動作。
  • 可透過冰敷緩解急性期疼痛,約每次 15 分鐘,每日 2–3 次。

2. 藥物與注射治療

  • 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 消炎止痛藥(NSAIDs),幫助減輕發炎。
  • 在疼痛嚴重或保守治療效果有限的情況下,可考慮 關節腔或肌腱周圍注射類固醇,以短期快速降低炎症。

3. 物理治療

  • 熱敷、電療、超聲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
  • 牽伸與肌肉放鬆:減輕肩膀僵硬,改善關節活動度。
  • 手法治療:針對關節活動受限或肌肉張力過高進行調整。

4. 復健運動

  • 肩關節活動度訓練:逐步恢復手臂抬舉、外展與旋轉動作。
  • 肌力訓練:特別是加強肩袖肌群、肩胛穩定肌群,減少再次受傷的機會。
  • 核心與姿勢矯正:正確的坐姿、站姿與肩胛控制,能減輕肩膀壓力。

5. 手術治療

  • 當肩袖肌腱 完全斷裂 或長期疼痛、功能障礙無法靠保守治療改善時,醫生可能會建議 關節鏡下修補手術
  • 術後仍需長期物理治療與復健,才能恢復完整功能。

👉 重點提醒
肩袖損傷的治療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 休息、專業治療與持續復健運動 的配合。即使症狀改善,也建議持續進行肌力與伸展訓練,才能真正預防復發。

常見問題 Q&A

Q1. 肩袖損傷和五十肩有什麼不同?

  • 肩袖損傷:主要是肩袖肌腱受傷,症狀以 疼痛和無力 為主,抬手時會覺得吃力。
  • 五十肩(凍結肩):屬於關節囊攣縮,主要表現為 活動受限,無論誰幫忙抬手都會卡住。
    👉 簡單來說,肩袖損傷是「肌腱受傷」,五十肩則是「關節被凍住」。

Q2. 肩袖損傷一定需要手術嗎?

不一定。

  • 輕中度損傷大多可以透過 物理治療與運動復健 改善。
  • 僅有嚴重或完全斷裂,並造成明顯功能障礙的情況,才會建議進行手術。

Q3. 平常有哪些動作會加重肩袖損傷?

  • 反覆的 過頭動作(如掛衣服、打球、舉啞鈴)
  • 長時間提重物 或背單肩包
  • 不正確的訓練姿勢,如過度聳肩做重量訓練

Q4. 肩袖損傷能不能運動?

  • 急性期(疼痛明顯時):建議暫停相關動作,讓肌腱休息。
  • 恢復期:在專業指導下,可逐步進行低強度的 復健運動,如彈力帶訓練、肩胛穩定動作。
  • 避免過早回到高強度或劇烈的運動,否則容易再次受傷。

Q5. 如何分辨肩膀酸痛是「普通勞累」還是「肩袖損傷」?

  • 普通勞累:休息一兩天後多半會改善。
  • 肩袖損傷:疼痛持續超過一週以上,甚至越來越嚴重;舉手或伸手動作會特別痛,伴隨無力感。

錯誤迷思破解

迷思 1:肩膀痛只是小問題,忍一忍就會好

❌ 錯誤!
肩袖損傷不同於普通肌肉痠痛,若持續忽視,肌腱可能逐漸退化甚至斷裂。很多患者一開始只是「手抬不高」,結果延誤治療,最後演變成嚴重肩關節功能障礙。

迷思 2:只要貼藥布或熱敷就能痊癒

❌ 錯誤!
藥布、熱敷只能暫時舒緩疼痛,卻無法修復受傷的肌腱。真正的恢復需要 專業評估、適當的物理治療和復健運動,才能改善問題根源。

迷思 3:多運動就能讓肩膀變好

❌ 錯誤!
運動確實重要,但不正確或過度的動作反而會加重損傷。例如,硬做伏地挺身、舉啞鈴,可能讓小傷口撕裂得更嚴重。正確做法是 在治療師指導下循序漸進

迷思 4:只有老年人才會得肩袖損傷

❌ 錯誤!
雖然隨著年齡增加,肩袖退化風險較高,但 年輕人若長期做過頭動作或過度使用肩膀,也可能發生損傷。運動員、健身族群甚至搬運工人都屬高危險群。

迷思 5:做手術就能一勞永逸

❌ 錯誤!
手術並非萬靈丹,即使修復了肩袖,若術後缺乏正確復健,仍可能復發。長期維持良好姿勢與運動習慣,才是預防的根本。

結語與提醒

肩袖損傷看似只是肩膀「抬不起來、痛一痛」,但若忽視,可能會逐漸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動作,例如穿衣、洗頭、提購物袋。許多患者都是因為拖延就醫,最終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與復健。

👉 給讀者的幾點提醒:

  1. 及早發現,及早處理:肩膀疼痛若持續超過一週,或出現無力、抬手困難,應及早尋求專業評估。
  2. 避免過度使用: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上班族,都要避免長時間過頭或搬重的動作,給肩膀適度休息。
  3. 培養保護習慣:維持正確姿勢、規律伸展與肌力訓練,才能讓肩膀保持靈活與穩定。
  4. 別相信偏方或拖延:僅靠藥布、熱敷、甚至自行強忍,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肩膀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極高的關節,正因如此,它更需要被重視與保護。若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就能大幅降低肩袖損傷的風險,讓我們在工作、運動與生活中都能自在揮灑、不受限制。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1.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2.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3.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4.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5.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五合一綜合痛症治療,享受手法治療、伸展運動、運動調理、衝擊波療法與關節復位的全方位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