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頸椎性頭痛(假性偏頭痛)?
許多人長期被頭痛困擾,卻怎麼看醫生都查不出明確原因。其實,有一種頭痛並非真正的「偏頭痛」,而是來自於頸椎結構問題或肌肉緊繃所引起的疼痛傳導現象,這種狀況被稱為「頸椎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又常被俗稱為「假性偏頭痛」。
與一般偏頭痛不同的是,頸椎性頭痛並非來自腦血管擴張或神經化學變化,而是:
- 頸椎關節(特別是上頸椎 C1~C3 節)活動受限或退化,
 - 或是頸部深層肌肉長期緊繃、壓迫神經與血管,
造成疼痛訊號由頸部向上傳導至頭部,讓人誤以為是頭痛本身的問題。 
臨床上,這類患者常描述:
「頭痛從脖子後面開始,一路延伸到後腦、太陽穴,有時還會放射到眼睛或額頭。」
這類頭痛的關鍵特徵是單側為主、伴隨頸部僵硬或活動受限,且常因長時間低頭、壓力、姿勢不良而誘發。

為什麼頸椎問題會導致頭痛?
要了解「頸椎性頭痛」的根源,必須先認識頸椎與頭部神經之間的密切連結。
我們的頸椎從上而下共有七節,其中**上頸椎(C1~C3)扮演極關鍵的角色,它不僅支撐頭顱重量,還與控制頭部感覺的神經纖維密切相連。當頸椎關節受限、肌肉過度緊繃、或因姿勢不良導致壓迫時,就可能刺激到三叉神經核(Trigeminal nucleus)**等疼痛傳導路徑,進而產生頭痛感。
這種疼痛並非單純「脖子酸」,而是會被大腦誤判為頭部的痛覺,形成所謂的「牽涉性疼痛(Referred Pain)」。
常見造成頸椎問題的原因包括:
- 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造成「科技頸」
 - 姿勢歪斜、駝背、頭前傾
 - 睡姿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
 - 肩頸肌肉長期緊繃、血液循環不良
 - 壓力過大、焦慮緊張導致肌肉防禦性收縮
 
長期下來,這些問題會使頸椎小關節受壓、神經發炎或肌筋膜緊繃,疼痛訊號沿著頸部向上傳遞,出現頭痛、頭暈、肩頸僵硬、甚至惡心的症狀。
研究指出,頸椎問題造成的頭痛約佔慢性頭痛族群的 15~20%,但因症狀常與偏頭痛重疊,容易被誤診或忽略。
常見的症狀與疼痛特徵
頸椎性頭痛(假性偏頭痛)雖然名稱中有「頭痛」,但其實源頭在頸部。症狀往往混合頭痛、頸部不適與神經壓迫感,因此與一般偏頭痛或緊張型頭痛略有不同。以下是臨床上常見的幾項表現:
🔹 頭痛部位與型態
- 單側性頭痛為主,疼痛通常從頸部或後腦勺開始,延伸至太陽穴、額頭或眼睛後方。
 - 頭痛多為鈍痛或壓迫感,不像偏頭痛那樣跳痛。
 - 疼痛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常在活動頸部或姿勢改變時加重。
 
🔹 頸部相關症狀
- 頸部僵硬、活動受限,轉頭或低頭時會拉扯疼痛。
 - 按壓頸後或肩膀時,疼痛會放射到頭部。
 - 有時會合併肩頸痠痛、上背緊繃。
 
🔹 其他常見伴隨症狀
- 頭暈、眼睛脹痛、視覺模糊感。
 - 噁心、耳鳴、注意力下降。
 - 疲倦、壓力大時更容易發作。
 
🔹 和「真性偏頭痛」的差別
| 比較項目 | 頸椎性頭痛 | 偏頭痛 | 
|---|---|---|
| 疼痛位置 | 多為單側,從頸部放射至頭部 | 常為單側或雙側 | 
| 疼痛性質 | 壓迫感、緊繃、鈍痛 | 跳痛、搏動性 | 
| 誘發因素 | 頸部姿勢、肌肉緊張 | 睡眠不足、荷爾蒙變化、飲食 | 
| 伴隨症狀 | 頸部僵硬、肩背緊 | 噁心、畏光、畏聲 | 
| 止痛藥反應 | 效果有限 | 通常可緩解 | 
👉 簡單辨別法:
若你的頭痛常從「脖子開始」,或用手按摩頸部後頭痛會減輕,就很可能與頸椎有關。

哪些族群容易出現頸椎性頭痛?
頸椎性頭痛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尤其在現代人「低頭一族」與「久坐上班族」中發生率特別高。以下族群特別容易中招:
🔹 1. 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的上班族
- 每天超過 6 小時以上盯著螢幕、打字、低頭滑手機。
 - 經常出現「頭往前伸、肩膀內扣」的姿勢,導致頸椎承受過多壓力。
 - 常合併「科技頸」、「肩頸僵硬」與「上背疼痛」。
 
🔹 2. 壓力大、睡眠不足的都市族群
- 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身體肌肉處於慢性緊繃狀態。
 - 睡眠品質差會降低頸部肌肉的修復力,使疼痛更難恢復。
 - 自律神經失衡也可能讓頭痛更頻繁。
 
🔹 3. 運動量不足或姿勢不良者
- 長期缺乏運動、核心肌群弱,使頸椎穩定度下降。
 - 習慣駝背、聳肩、偏頭,導致肌肉失衡與關節錯位。
 
🔹 4. 過往有頸椎受傷或車禍鞭甩症病史者
- 曾有「頸椎扭傷」或「頸椎小關節錯位」的患者,容易留下慢性頭頸痛。
 - 即使當下症狀消退,若未經適當復健,仍可能在日後因疲勞或姿勢不良再度誘發。
 
🔹 5. 中年與銀髮族
- 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退化、關節僵硬,神經壓迫機率上升。
 - 肌力下降使頸椎支撐度變差,頭痛頻率增加。
 
👉 簡言之:
只要「久坐+低頭+壓力大」,就屬於頸椎性頭痛的高危險族群。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即使年紀輕輕,也常有「脖子緊、頭痛、眼睛脹」的症狀。
頸椎性頭痛的成因與病理機制
要真正改善頸椎性頭痛,不能只治「頭痛」本身,而要從頸椎結構與神經機制去理解問題的根源。以下是主要的病理機制與誘發原因:
🔹 1. 上頸椎關節錯位(C1~C3節)
- 頸椎最上方的關節(尤其是寰枢椎)負責支撐頭顱與轉動頭部。
 - 當這些關節錯位或活動受限,會刺激附近的枕神經與三叉神經感覺區,引發「放射性頭痛」。
 - 這種痛通常從後腦延伸到頭頂或眼周。
 
🔹 2. 肌肉緊繃與筋膜張力失衡
- 斜方肌、提肩胛肌、枕下肌群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壓迫神經與血流。
 - 尤其是枕下肌群過緊時,會造成頭部的壓迫感與視覺模糊。
 - 長期緊繃還會造成筋膜沾黏,使疼痛更難消除。
 
🔹 3. 神經壓迫與感覺混線
- 頸椎第三節(C3)以上的神經與頭部的三叉神經有交錯連結,
因此當頸椎受刺激時,大腦容易「誤以為」是頭部痛。 - 這也是頸椎性頭痛常被誤診為偏頭痛的原因。
 
🔹 4. 姿勢不良造成的慢性疲勞性拉扯
- 「頭前傾姿勢」會讓頸椎負荷增加 3~4 倍,每低頭 15 度,頸部壓力約等於多背一顆保齡球。
 - 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會導致椎間盤退化、韌帶緊繃與頸椎小關節發炎,進而引起頭痛。
 
🔹 5. 血液循環不良與自律神經緊張
- 頸部肌肉緊繃會影響腦部血流與氧氣供應,導致頭悶、頭暈、注意力不集中。
 - 自律神經長期緊張,讓血管收縮、睡眠變差,也會使頭痛更頻繁。
 
👉 小結:
頸椎性頭痛是一種「肌肉—神經—姿勢」共同作用的綜合性問題,
只靠吃止痛藥或按摩短暫舒緩,往往治標不治本,
必須透過物理治療、姿勢矯正與放鬆訓練來真正改善。

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為頸椎性頭痛?
頸椎性頭痛的症狀常與偏頭痛或緊張型頭痛混淆,但其實有一些簡單的自我觀察與動作測試,可以幫助你初步判斷是否與頸椎問題有關。
以下提供幾項檢測重點與日常觀察指標:
🔹 1. 疼痛起點是否在「後腦或頸部」?
- 若你的頭痛常從後腦勺或頸部後方開始,再往上放射至頭頂或太陽穴,
這是典型的頸椎性頭痛路徑。 - 若是從額頭或眼周開始、伴隨跳痛,多為偏頭痛。
 
🔹 2. 轉頭或低頭時會加劇嗎?
- 嘗試緩慢轉動脖子或低頭,如果頭痛或壓迫感明顯加重,
通常表示頸椎關節或肌肉張力參與其中。 
🔹 3. 按壓後腦或肩膀上緣時,頭痛會被誘發?
- 用手指輕壓後枕部、頸後兩側或肩膀上方,若頭部出現放射性疼痛,
多為「觸發點痛」(Trigger Point Pain),與肌肉緊繃有關。 
🔹 4. 是否常伴隨頸部僵硬、肩膀沉重或眼睛疲勞?
- 頸椎性頭痛通常伴隨頸肩僵硬、轉頭不順或視覺模糊,
若這些症狀同時存在,頸椎的影響機率極高。 
🔹 5. 按摩或熱敷頸部後是否能明顯緩解?
- 如果頭痛在按摩頸部或熱敷後減輕,代表疼痛源多半來自頸部肌肉或關節,
屬於典型的「肌肉性/關節性頭痛」。 
🔹 6. 疼痛是否與壓力或長時間用電腦有關?
- 若在長時間低頭、久坐、開車後出現頭痛,
或壓力大時頭痛更嚴重,通常與肌肉緊繃、自律神經緊張有關。 
👉 簡單判斷原則:
若以上至少中兩項,且頭痛常與頸部僵硬並行,就非常可能是頸椎性頭痛。
物理治療與專業治療如何改善頸椎性頭痛
頸椎性頭痛雖然常見,但只要對症處理,大多能在數週至數月內明顯改善。
物理治療是目前醫學上最有效、最安全的非藥物介入方式之一,
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的根源(關節、肌肉、姿勢或神經)並逐步矯正。
以下為臨床上常用且效果良好的治療方向:
🔹 1. 關節鬆動術(Manual Therapy / Joint Mobilization)
- 專業物理治療師會以精準的徒手技術,針對上頸椎(C1–C3)進行關節鬆動。
 - 目的是改善關節滑動與排列角度,減少神經刺激與肌肉過度代償。
 - 許多患者在治療後會感覺「頭變輕、轉頭更順暢」。
 
🔹 2. 深層軟組織放鬆(Deep Tissue / Myofascial Release)
- 放鬆長期過度緊繃的枕下肌群、斜方肌、提肩胛肌等,
有助於解除壓迫與恢復血液循環。 - 配合**筋膜鬆動術(Myofascial Release)**可減少筋膜沾黏與疼痛反應。
 
🔹 3. 神經滑動與姿勢控制訓練
- 若頭痛與神經張力有關(如枕神經受壓),可透過「神經滑動訓練」改善神經傳導。
 - 同時訓練頸深層屈肌、肩胛穩定肌群,強化頸椎支撐力,降低復發機率。
 
🔹 4. 姿勢矯正與動作教育(Postural Re-education)
- 透過鏡面回饋與專業指導,讓患者學會正確坐姿、站姿、螢幕高度調整。
 - 長期改善「頭前傾、圓肩」習慣,是防止頸椎性頭痛復發的關鍵。
 
🔹 5. 電療與超聲波治療(Electrotherapy / Ultrasound)
- 可輔助減輕局部發炎與肌肉緊繃,加速組織修復。
 - 在疼痛急性期能有效緩解不適,搭配徒手治療效果更佳。
 
🔹 6. 運動治療與居家復健
- 治療師會指導簡單可行的頸部伸展與強化運動,例如:
- 頸後肌伸展(避免過度仰頭)
 - 頭靠牆修正姿勢訓練
 - 肩胛骨收緊訓練
 
 - 持之以恆可恢復頸椎穩定度,減少頭痛發作頻率。
 
👉 專業提醒:
物理治療的關鍵不只是「放鬆」,而是要同時恢復關節活動、調整姿勢、強化穩定度。
只有處理根本原因,頸椎性頭痛才能真正減少甚至根除。

日常預防與自我保養技巧
頸椎性頭痛雖常見,但其實大多與日常姿勢、用力方式與生活習慣有關。
只要養成正確的肌肉放鬆與姿勢管理習慣,就能有效預防與減少復發。
以下是物理治療師最常建議的居家保養與預防重點:
🔹 1. 保持「耳、肩、臀」在同一直線
- 坐著時,耳朵應在肩膀正上方,肩膀與臀部呈一直線。
 - 避免頭前傾與駝背,必要時可在腰後放小枕或靠墊支撐。
 - 使用電腦時,螢幕上緣應與眼睛平行,不要長時間低頭。
 
🔹 2. 每 30~40 分鐘起身活動
- 長時間靜態坐姿會造成頸椎壓力累積。
 - 建議每半小時起身活動 1~2 分鐘:轉動肩頸、手臂擴胸、深呼吸。
 - 可以設定手機鬧鐘或使用站立式桌子,減少持續低頭的時間。
 
🔹 3. 做「下巴內收運動」(Chin Tuck)
這是最簡單卻有效的頸椎穩定訓練。
做法:
- 坐直,微微下巴往後收(像在做雙下巴)。
 - 保持 5 秒,放鬆,重複 10 次。
 - 每天可進行 2~3 回合。
這個動作能強化頸深層屈肌、矯正頭前傾姿勢。 
🔹 4. 避免高枕頭與側睡擠壓
- 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讓頸椎處於不良角度。
 - 仰睡時,枕頭高度約一個拳頭厚;側睡時應填滿肩膀與頭之間的空隙。
 - 避免長期趴睡,容易造成頸部旋轉不對稱。
 
🔹 5. 緩解肌肉緊繃的小工具
- 使用熱敷墊或溫熱毛巾敷在頸後與肩膀上,每次 10~15 分鐘。
 - 可搭配按摩球或滾筒輕壓僵硬點,但避免直接按壓脊椎骨。
 - 若疼痛加劇或有麻木感,應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協助。
 
🔹 6. 培養放鬆與深呼吸習慣
- 焦慮與壓力會讓肩頸肌群長期收縮。
 - 練習橫膈膜呼吸:吸氣時腹部微鼓,吐氣時慢慢收回。
 - 每天花 3~5 分鐘做深呼吸與伸展,有助放鬆神經與減輕頭痛。
 
🔹 7. 增強肩頸與核心肌群力量
- 肩胛骨穩定肌與核心肌群能支撐頸椎穩定度。
 - 可搭配輕重量訓練(如彈力帶划船、橋式運動),
幫助身體建立「不易歪、不易緊」的動作模式。 
👉 生活小結:
改善頸椎性頭痛,不是靠止痛藥,而是靠「持續養成肌肉平衡與良好姿勢」。
每天多動一點、少低頭一點、睡好一點,頭痛自然會少很多。
常見問題 Q&A
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分辨與應對頸椎性頭痛,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與專業回答:
Q1:頸椎性頭痛可以靠吃止痛藥解決嗎?
A1:
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疼痛,無法改善根本問題。
如果症狀長期存在,仍需針對頸椎關節、肌肉張力及姿勢問題進行物理治療與運動復健。
Q2:頭痛時按壓脖子會有用嗎?
A2:
輕柔按摩可暫時放鬆肌肉,但若手法不正確,可能加重神經壓迫或肌筋膜沾黏。
建議由專業物理治療師或合格按摩師指導,配合居家簡單伸展較安全。
Q3:只要睡好就能改善嗎?
A3:
睡眠確實影響肌肉修復與神經穩定,但如果姿勢不良或肌肉失衡,單靠睡眠並不能完全解決頸椎性頭痛。
建議睡姿、枕頭高度與日常動作都要同時調整。
Q4:年紀大了還能改善頸椎性頭痛嗎?
A4:
可以。雖然椎間盤退化與關節退化不可完全逆轉,
但透過肌肉強化、關節鬆動、姿勢矯正,仍能顯著減少頭痛頻率與嚴重程度。
Q5:頸椎性頭痛會影響視力或耳鳴嗎?
A5:
有些患者會出現暫時的視覺模糊、眼睛脹痛或耳鳴,主要因為頸部肌肉緊繃影響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
這種情況通常在放鬆肌肉與改善頸椎活動後會逐漸改善。
Q6: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頸椎性頭痛?
A6:
可參考前述「自我檢測」指標:
- 疼痛起點在後腦或頸部
 - 轉頭或低頭會加重疼痛
 - 按壓後枕或肩膀誘發頭痛
 - 頸部僵硬、肩背緊繃
若符合多項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評估。 

錯誤迷思破解與結語
頸椎性頭痛雖常見,但許多人對它有錯誤認知,這也讓症狀容易被忽略或治療不當。以下整理幾個常見迷思,並提供正確觀念:
🔹 迷思 1:頭痛就是腦部問題
破解:
不少人認為頭痛來源一定是腦部血管或神經異常,但頸椎性頭痛其實多來自頸椎關節與肌肉緊繃。
記住:如果頭痛伴隨頸部僵硬、肩背緊繃,很可能源自頸椎。
🔹 迷思 2:低頭滑手機不會影響頭痛
破解:
長時間頭前傾姿勢,會增加頸椎負荷 3~4 倍,促使肌肉緊繃與關節壓迫,長期累積就容易誘發頭痛。
矯正姿勢比單純止痛藥更有效。
🔹 迷思 3:頸椎痛只能靠休息
破解:
過度休息會讓頸部肌肉退化,反而降低頸椎穩定性。
適度活動、正確伸展與運動訓練才是長期改善之道。
🔹 迷思 4:只要按摩就能根治
破解:
按摩能短暫放鬆肌肉,但若不配合關節鬆動、姿勢矯正與肌力訓練,頭痛容易復發。
結語與自我觀察提醒
- 頸椎性頭痛不是單純頭痛,而是頸椎、肌肉與神經共同作用的結果。
 - 早期察覺與介入:如果頭痛伴隨頸部僵硬、肩背緊繃、低頭滑手機後加重,建議及早就醫或物理治療。
 - 長期管理策略:
- 保持正確姿勢,減少低頭與駝背
 - 定期伸展頸肩,改善肌肉緊繃
 - 強化頸深層與肩胛穩定肌群
 - 適度休息並保持良好睡眠
 
 - 物理治療是關鍵:針對關節活動、肌肉放鬆、姿勢矯正及居家運動,可大幅降低頭痛頻率與強度。
 
透過正確的姿勢管理與專業復健,許多長期頭痛患者都能找回「輕鬆、無痛」的生活品質。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