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是一種**「來自頸部結構問題」所引發的頭痛**。簡單來說,雖然感覺是「頭在痛」,但真正的根源卻是在頸椎關節、肌肉或韌帶。由於頸椎和頭部神經的連結非常密切,當頸部出現問題時,大腦會將疼痛訊號「誤判」為頭痛。
這種頭痛有什麼特徵?
- 單側為主:多數患者的頭痛呈現單側性(偏左或偏右),但也可能延伸到另一邊。
- 由頸部往頭部擴散:疼痛通常從後腦勺、枕骨區開始,沿著顳部(太陽穴)、前額甚至眼周放射。
- 與姿勢相關:頭痛常因低頭、長時間看電腦或保持同一姿勢而惡化。
- 伴隨肩頸僵硬:頭痛幾乎總是與肩頸緊繃、活動受限一起出現。
和其他頭痛的區別
- 與偏頭痛不同:偏頭痛常伴隨畏光、怕吵、噁心,但頸源性頭痛較少出現這些症狀。
- 與緊張性頭痛不同:緊張性頭痛通常是「整顆頭像被箍住」,而頸源性頭痛則偏向一側,且與頸部活動有直接關聯。
為什麼會發生?
頸椎區域(尤其是第 1、2、3 頸椎)的關節與神經結構,與頭部痛覺神經相互連結。當這些小關節發炎、錯位,或周圍肌肉過度緊繃時,就會刺激到頭頸交界處的神經,讓大腦「感覺」到頭在痛。這是一種牽涉痛(Referred Pain)的典型例子。
臨床案例舉例
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自己「經常頭痛」,甚至懷疑腦部有大問題,但檢查腦部卻沒有異常。實際上,他們的問題是來自頸椎長期受壓,常見於:
- 每天用電腦 8 小時以上的上班族
- 長時間滑手機的年輕人
- 曾經有頸椎舊傷或落枕習慣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頸源性頭痛被稱為「隱形職業病」,因為它不容易被發現,但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為什麼長時間用電腦會誘發頸源性頭痛?
許多人一旦坐在電腦前,常常就是好幾個小時。看似只是「脖子痠」,但久而久之,就可能轉變成頸源性頭痛。原因主要和 不良姿勢、頸椎壓力、肌肉過勞 有關。
① 頭部前傾,頸椎承受「額外重量」
- 人的頭大約重 4–6 公斤,正常直立時,頸椎負擔不大。
- 但當頭往前傾 15 度時,頸椎承受的壓力相當於 12 公斤;如果低頭 60 度(例如滑手機、盯筆電),壓力甚至可達 27 公斤!
- 長時間下來,頸椎小關節、椎間盤都會受到擠壓,容易引發發炎或小關節卡住,進而刺激神經,造成頭痛。
② 肌肉過度緊繃,像「石頭」一樣硬
- 斜方肌、枕下肌群、胸鎖乳突肌 是最常見的「過勞肌」。
- 這些肌肉一旦持續緊繃,就會牽扯到頭頸交界處的神經,導致疼痛訊號傳到頭部。
- 很多人會形容「後腦勺像被拉緊」、「太陽穴悶脹」,其實就是肌肉張力引發的牽涉痛。
③ 血液循環不良,腦部缺乏足夠氧氣
- 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頸部血流容易受阻。
- 大腦供血不足時,會讓人出現 沉重感、頭脹感、甚至暈眩。
- 如果再加上呼吸淺短(很多人用電腦時只用胸式呼吸),症狀會更明顯。
④ 神經敏感化
- 當頸椎長期受到壓迫,神經末梢會變得敏感,疼痛訊號更容易被放大。
-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只是坐一會兒電腦,就會頭痛」,因為神經已經被反覆刺激到「過度反應」。
⑤ 日常情境舉例
- 上班族小張:每天早上 9 點坐到下午 6 點,中午只休息半小時。下午 3 點開始後腦勺緊、眼睛脹,到晚上變成偏頭痛樣的頭痛。
- 設計師小美:工作時專注盯著螢幕,肩膀不自覺聳起,長期下來頸肩緊繃、常常頭暈頭痛,甚至影響睡眠。
總結一句話
👉 「姿勢」是關鍵。
頸源性頭痛不是單純的頭部問題,而是長時間錯誤姿勢讓頸椎過度負荷,進而引發一連串神經、肌肉和血液循環的惡性循環。
常見症狀有哪些?怎麼分辨?
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的症狀雖然主要表現在頭部,但根源其實來自頸椎與頸部肌肉。了解症狀有助於及早辨識,避免長期誤以為只是「普通頭痛」而延誤治療。
① 頭痛位置:多從後腦開始
- 疼痛通常從 後腦勺或頸後 開始,然後往頭頂、太陽穴或前額延伸。
- 有時會單側發作(例如只痛右半邊),但不一定固定。
- 常被誤認為「偏頭痛」,但不同之處在於:偏頭痛多從太陽穴或眼周開始,而頸源性頭痛多由後腦延伸出來。
② 頭痛性質:悶、脹、拉扯感
- 多數人形容是 沉重感、壓迫感、緊繃感,不像偏頭痛那樣強烈搏動。
- 有時會像「頭被緊緊勒住」、「後腦筋拉得很緊」。
③ 頭痛與姿勢高度相關
- 久坐、低頭、長時間打電腦 → 頭痛加劇。
- 起身活動、伸展、熱敷 → 症狀會緩解。
👉 這是和其他頭痛最大的差別之一。
④ 常伴隨的「頸部症狀」
- 頸部僵硬、轉頭受限
- 頸肩緊繃、痠痛
- 有時會連帶肩胛骨區域也緊到不行
- 按壓後腦枕骨或頸椎兩側肌肉時,頭痛會明顯加劇
⑤ 其他可能伴隨的症狀
- 視覺模糊、眼睛疲勞
- 頭暈、暈眩感
- 注意力下降、容易疲倦
- 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半夜容易因頭痛或頸部不適醒來
⑥ 如何分辨與其他頭痛?
頭痛類型 | 特徵 | 誘因 | 是否伴隨頸部不適 |
---|---|---|---|
頸源性頭痛 | 後腦→頭頂→太陽穴,沉重壓迫感 | 長時間坐姿、低頭、姿勢不良 | ✅ 常見 |
偏頭痛 | 單側、搏動性頭痛,常伴隨畏光、噁心 | 壓力、荷爾蒙、飲食 | ❌ 不一定 |
緊張型頭痛 | 整顆頭被「箍住」般緊繃 | 壓力、長時間用眼 | ❌ 較少 |
叢發性頭痛 | 劇烈單側頭痛,常在眼周 | 常見於男性,週期性發作 | ❌ |
👉 如果你的頭痛同時伴隨頸部僵硬,而且和「姿勢」有強烈關聯,那就要高度懷疑是 頸源性頭痛。

高風險族群:誰最容易中招?
頸源性頭痛並不是「少數人才會有」的問題,而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尤其隨著電腦、手機、平板的使用時間大幅增加,許多族群幾乎天天處在高風險之中。以下幾類人最容易出現這種頭痛:
① 上班族(長時間盯電腦工作者)
- 長時間 維持相同姿勢(低頭看螢幕、肩膀前傾、背部駝背)。
- 工作專注時常忘了動,8 小時坐著幾乎不離開座位。
- 特別是需要大量文書處理、設計、程式撰寫、金融或客服人員。
👉 這類族群幾乎佔了頸源性頭痛患者的一大半。
② 學生族群(長時間讀書、寫作業、用電腦學習)
- 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因為課業壓力大,常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 長期姿勢不良,甚至可能連睡覺姿勢也影響頸椎。
- 在考試期間,頭痛、肩頸僵硬的比例明顯上升。
③ 手機重度使用者(低頭族)
- 平均每天使用手機超過 4–6 小時的人,頸椎負擔相當於「掛了好幾公斤的重量」在脖子上。
- 容易導致科技頸、頸部僵硬,進一步演變為頸源性頭痛。
👉 特別是喜歡滑短影音、追劇、長時間打遊戲的族群。
④ 女性與家庭主婦
- 女性因為天生頸部肌肉與支撐力較弱,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頸椎相關問題。
- 家庭主婦或職業女性,若長期需要做家務、抱小孩、同時又要使用電腦或手機,累積的頸部壓力更大。
⑤ 長期壓力大、缺乏運動的人
- 長期精神緊繃會導致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誘發頭痛。
- 缺乏運動、核心肌群與頸部支撐力不足,更容易讓頸椎負擔過重。
⑥ 曾有頸椎退化或外傷史的人
- 曾經發生車禍(甩鞭傷)、跌倒或頸椎舊傷的人,更容易在頸椎關節或軟組織處留下隱性問題。
- 年齡較大的族群,因為頸椎退化、椎間盤變薄,也更容易合併頸源性頭痛。
📌 小結
頸源性頭痛並不是單純「頭部」的問題,而是姿勢、肌肉、生活型態共同累積的結果。如果你發現自己同時屬於以上多個族群,就要特別小心,提早調整生活習慣,避免頭痛反覆發作。
如何預防與改善?6 個實用自救法
頸源性頭痛雖然讓人困擾,但並不是沒有辦法改善。只要從日常生活著手,透過正確的習慣與簡單的自我保養,就能有效減輕疼痛,甚至避免頭痛反覆發作。以下 6 個方法,人人都能做到:
① 保持正確坐姿與螢幕高度
- 螢幕要與眼睛同高,避免低頭或仰頭過久。
- 椅子高度要能讓雙腳平放在地板,大腿與地面呈 90 度。
- 背部靠近椅背,避免駝背或聳肩。
👉 小技巧:在螢幕下方墊書或升降架,立刻改善頸椎壓力。
② 每 45 分鐘起身活動一次
- 長時間固定姿勢會讓頸部肌肉過度緊繃。
- 建議每 45–60 分鐘起身伸展或走動 3–5 分鐘。
- 即使在辦公室,也能利用上廁所、倒水、走動的時間放鬆。
👉 重點不是做很久,而是「經常中斷長時間固定姿勢」。
③ 簡單頸部伸展與放鬆運動
- 耳朵靠近肩膀(左右各 10 秒)。
- 下巴收回(保持 5 秒,重複 5 次)。
- 肩膀向後旋轉(放鬆僵硬的斜方肌)。
這些動作不用 2 分鐘,就能明顯減輕頸部壓力。
④ 強化核心與肩頸穩定肌群
- 除了伸展,更重要的是「肌肉力量」來支撐頸椎。
- 建議加入:平板支撐、橋式、彈力帶划船等動作。
- 一週至少 2–3 次,每次 15–20 分鐘,就能改善頸部承受壓力的能力。
⑤ 減少手機低頭時間(特別是睡前)
- 每低頭 15 度,頸椎承受壓力就像背著 10 公斤的重量。
- 建議用「舉高手機」取代「低頭看手機」。
- 睡前盡量避免長時間滑手機,否則會加重肌肉緊繃,甚至影響睡眠品質。
⑥ 放鬆與舒壓:別讓壓力卡在肩頸
- 壓力是誘發頸源性頭痛的重要因子。
- 建議養成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習慣。
- 睡眠不足會加劇頭痛,務必確保 每天 7–8 小時高品質睡眠。
📌 小結
改善頸源性頭痛不需要靠止痛藥,而是養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只要每天做到這 6 個小習慣,你就能明顯減少頭痛頻率,甚至徹底告別「電腦頭痛」。

早期發現與專業治療的重要性
很多人遇到頭痛,第一反應就是吃止痛藥,卻忽略了問題的根源。頸源性頭痛如果沒有在早期處理,往往會演變成 慢性頭痛 或 頸椎退化,甚至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 什麼情況需要提高警覺?
- 頭痛頻率增加:從偶爾一次,變成每週 2–3 次甚至天天發作。
- 疼痛持續時間延長:原本 1–2 小時可緩解,後來可能一整天都在痛。
- 藥效越來越差:止痛藥無法有效緩解,甚至需要加量才有作用。
- 伴隨其他症狀:如手麻、手臂無力、視力模糊、頭暈等。
- 影響日常生活:專注力下降、工作效率差,甚至不敢長時間用電腦。
這些情況都意味著頭痛不是單純的疲勞,而可能已經涉及 頸椎功能失衡,必須尋求專業協助。
🩺 專業治療能帶來什麼幫助?
- 物理治療
- 透過徒手治療、頸椎牽引、深層肌肉放鬆,改善關節與肌肉張力。
- 教導正確姿勢與專屬運動,避免問題反覆。
- 復健運動處方
- 專業治療師會針對患者的頸椎穩定度、核心肌群強度,設計個人化運動。
- 避免「亂伸展」導致疼痛惡化。
- 醫學檢查與治療
- 若懷疑頸椎結構異常,醫師會安排 X 光或 MRI 檢查。
- 必要時搭配藥物治療(如消炎止痛),幫助渡過急性期。
⏳ 為什麼「早期治療」特別重要?
- 早期處理 = 恢復快、花費少
- 拖延不治 = 肌肉失衡加劇,甚至導致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
- 長期下來,可能從「偶爾頭痛」變成「慢性病痛」,不僅治療時間更長,對生活影響也更大
👉 簡單來說,越早發現並調整,越能避免惡化與反覆發作。
📌 小結
如果你的頭痛已經超過一般休息能改善的範圍,或出現手麻、頭暈等症狀,千萬不要再硬撐。尋求物理治療與醫師協助,才能真正解決頸源性頭痛的根源。
常見問題 Q&A
Q1:怎麼區分「普通頭痛」和「頸源性頭痛」?
A: 普通頭痛(如緊張型頭痛、偏頭痛)通常與情緒、睡眠或飲食有關,痛點較分散,且不一定和頸部活動有關。頸源性頭痛則常常伴隨 頸部僵硬、壓迫感、轉頭受限,頭痛會隨著姿勢或頸部動作而加重。
Q2:吃止痛藥能不能解決頸源性頭痛?
A: 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處理 頸椎與肌肉失衡的根本原因。長期依賴止痛藥,可能會讓病情惡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改善姿勢 + 專業治療。
Q3:辦公族如果常頭痛,能不能靠「按摩」解決?
A: 按摩可以短暫放鬆緊繃肌肉,但 效果通常維持不久,而且如果手法不當,還可能加重頸椎負擔。想要長期改善,仍需透過 肌力訓練、頸椎活動度矯正,搭配物理治療效果最佳。
Q4:頸源性頭痛會不會演變成「頸椎病」?
A: 如果長期忽視,頸椎周圍的肌肉持續緊繃、椎間盤壓力過大,確實可能加速 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發現並調整姿勢特別重要。
Q5:運動能不能幫助改善?哪些運動比較好?
A: 可以!但要選對運動:
- ✅ 適合:核心肌群訓練、頸部穩定運動、肩頸伸展
- ❌ 避免:高強度負重訓練、過度扭轉或甩頭動作
建議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才能確保安全有效。
Q6:每天需要做多久的伸展或運動?
A: 建議「少量多次」效果最佳,例如:
- 每 1 小時起身活動 3–5 分鐘
- 頸肩伸展每天 2–3 次,每次 5–10 分鐘
- 核心肌群訓練每週 3 次,每次 20–30 分鐘
這樣比「一次運動 1 小時,之後整天不動」更有幫助。

錯誤迷思破解
❌ 迷思 1:「頭痛就是腦血管問題,跟脖子沒關係」
✔️ 真相: 很多人以為頭痛一定是腦血管問題(如偏頭痛、中風徵兆),忽略了頸椎與肌肉緊繃也可能導致頭痛。臨床上,長時間低頭辦公或姿勢不良,其實比腦血管疾病更常見,是頭痛的隱藏元兇。
❌ 迷思 2:「多按摩、多按壓太陽穴就能解決」
✔️ 真相: 按摩只能短暫放鬆,並不能根治。若手法過重,還可能壓迫到神經或血管。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調整姿勢 + 強化頸肩核心肌群,搭配物理治療,才是治本之道。
❌ 迷思 3:「止痛藥是最快的解方,不用管原因」
✔️ 真相: 止痛藥雖然能馬上止痛,但只能「掩蓋問題」,長期服用還可能造成 藥物性頭痛。只有處理根源(頸椎壓力與肌肉失衡),才能真正減少頭痛發作。
❌ 迷思 4:「年輕人不會有頸源性頭痛,只有老人才會」
✔️ 真相: 現代許多年輕人每天 盯電腦 8 小時、滑手機 3–5 小時,久坐與低頭反而讓頸源性頭痛變得更年輕化。甚至有不少大學生、上班族才 20 幾歲就已經反覆發作。
❌ 迷思 5:「只要休息幾天就會自己好」
✔️ 真相: 頸源性頭痛並不是單純休息就能解決,因為問題來自 長期肌肉失衡與關節壓力。若沒有改變日常習慣與姿勢,即使休息,頭痛依然會反覆出現。
❌ 迷思 6:「頭痛≠頸椎問題,不需要看專業治療」
✔️ 真相: 許多人拖延就醫,認為只是「小毛病」。但若頭痛與頸部僵硬反覆出現,越拖延越可能演變為 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早期尋求專業治療,可以避免長期慢性化。
結語與提醒
在現代數位生活中,電腦與手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與娛樂工具,但也因此讓頸源性頭痛成為都市人最常見的「隱形職業病」。這種頭痛不僅會影響專注力與工作效率,嚴重時還會干擾睡眠與生活品質,長期累積下來甚至可能造成頸椎退化、慢性疼痛,讓身心雙重受困。
👉 提醒你:
- 如果頭痛總是伴隨脖子僵硬、肩頸緊繃,別再忽略!
- 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或反覆發作影響日常,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 治療並不是單靠藥物,而是需要 調整生活習慣、矯正姿勢、加強頸肩肌群訓練,才能從根本改善。
💡 小行動建議
- 每天給自己「離開螢幕的 5 分鐘」:站起來伸展、轉動頸肩、讓眼睛休息。
- 在辦公桌旁放個提醒小紙條:「抬頭、放鬆、坐直」。
- 若已經出現反覆性頭痛,不要硬撐,尋求專業協助能幫助你更快回到理想狀態。
🌱 總結一句話:
頭痛不是單純忍耐就能過去的事,而是身體在發出「需要調整」的訊號。懂得傾聽身體、及早行動,你就能遠離頸源性頭痛,重拾專注、輕鬆與活力。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 物理治療評估
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進行詳細的身體功能評估,找出疼痛根源,制定個別化治療方案。 - 手法治療
透過精準的關節鬆動與軟組織鬆解,改善肌肉僵硬、關節活動受限的問題,減輕疼痛。 - 伸展治療
針對特定肌肉群進行科學伸展,恢復肌肉彈性與關節靈活性,預防復發。 - 運動治療
結合力量訓練與穩定性訓練,強化核心肌群與受累部位,提升身體整體協調性與抗壓能力。 -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能衝擊波促進受損組織再生,加速慢性病變的修復過程。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多角度全方位,針對病因與症狀同時干預
- 個性化計畫,結合患者需求與身體狀態調整療程
- 協同效果佳,各療法相輔相成,提高治療效率與效果持續性
- 專業團隊支持,由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全程指導與跟進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