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肺功能會退化?
心肺功能是身體維持活力與代謝的關鍵能力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臟輸送血液、肺部交換氧氣的效率,以及全身細胞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心肺功能其實從30歲以後就會開始逐漸下降,若缺乏活動或罹患慢性疾病,這一退化速度可能會更快。
以下是幾個常見導致心肺功能退化的原因:
🔹 久坐與缺乏運動
當身體長期處於低活動狀態,心臟與肺部的負荷減少,導致其輸出能力降低,身體對氧氣的需求變少,也就不再「訓練」心肺系統,最終造成耐力下降。
🔹 年齡因素
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的每次收縮效率、肺活量與血管彈性都會逐漸降低,加上肌肉質量減少,整體代謝與氧氣利用率也會下滑。
🔹 慢性病影響
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肺部疾病(如COPD)等,都會直接影響心肺負荷與血液循環品質,使心肺系統難以維持高效運作。
🔹 壓力與呼吸習慣不良
現代人因長期壓力、焦慮或姿勢不良,常出現淺層呼吸、肩頸緊繃、過度換氣等現象,久而久之也會削弱呼吸肌與肺部擴張能力。
🔹 曾住院或長期臥床
一段時間的不活動(如術後休養、中風、骨折等)也會快速削弱心肺功能,這類退化比起自然老化更為明顯,且恢復時間也更長。
關鍵提醒:
心肺功能的退化往往不是一夕之間發生,但當你發現「體力變差」、「活動一下就喘」、「走路比以前慢許多」,可能就是身體在對你發出警訊。

心肺功能退化的日常徵兆你有嗎?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體力變差、容易喘,卻未必聯想到這是心肺功能退化的表現。特別是中高齡者或長期久坐的上班族,這些變化往往潛移默化地發生,不易察覺,直到影響生活才驚覺「我是不是老了?」
以下列出幾項常見徵兆,若你出現兩項以上,建議儘早評估心肺耐力狀態:
✅ 爬樓梯變吃力
以前爬兩層樓不成問題,現在一上樓就氣喘吁吁、心跳加快,甚至需要中途休息。
✅ 走路速度明顯變慢
走沒幾步就覺得沉重、腿無力,過馬路變得提心吊膽,不敢快走。
✅ 日常活動容易疲勞
提菜、打掃、洗碗等家務活變得吃力,做完一件小事就覺得累,需要坐下休息。
✅ 出門意願降低
因為害怕體力不支、無法久站或步行而不想出門,逐漸減少社交或參與活動的頻率。
✅ 睡眠品質下降、白天常想睡
心肺功能差會影響夜間含氧量,使睡眠淺層化,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差。
✅ 說話氣音不足
講話講一講容易斷句、換氣頻繁,有時甚至覺得「說話也會累」。
這些看似「老化」的現象,其實多半與心肺耐力下降有關。 如果你或家人有上述情形,不妨讓專業物理治療師進行心肺功能測試與日常活動能力評估,盡早介入、延緩退化。
哪些族群需要特別注意?
雖然心肺功能退化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有些族群的退化速度更快、風險也更高。如果你符合以下其中一類,建議將心肺健康列為日常保養的優先項目之一:
高齡長者(65歲以上)
年齡本身就是心肺耐力下降的重要因子。隨著血管彈性變差、肺泡功能下降,許多長者會出現呼吸效率低落、活動力減退的問題。尤其是不愛運動、久坐時間長的長者,退化速度更明顯。
久坐不動者(含上班族、退休族)
無論年齡,長時間久坐都會減少心肺的刺激與訓練,進而造成心跳耐力下降、氧氣交換效率變差。研究指出,平均每日坐超過8小時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死亡率皆顯著提高。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COPD等)
這些疾病本身會加重心肺負擔,若不積極管理,極可能導致心肺功能惡化。許多患者以為「喘」是疾病本身造成,實則也與肌力與心肺耐力退化有關。
曾住院或長期臥床者
住院期間因活動量下降、身體機能閒置,容易出現肌肉萎縮與心肺耐力大幅衰退。即便康復出院後,若不重新訓練,身體功能也無法回復至原水平。
曾感染COVID-19或重症肺炎者
許多染疫康復者即使肺部影像正常,仍會長時間出現氣喘、疲勞、胸悶等「長新冠」後遺症。這些與心肺耐力與自主運動能力有關,應及早介入治療與訓練。
心肺退化並不只發生在年老體衰時,更可能潛伏在現代生活習慣之中。了解自己的風險族群身份,是保護健康的第一步。
如何早期發現心肺退化問題?
心肺功能退化的可怕之處,不在於「發生」,而在於「慢慢變差而自己沒察覺」。許多高齡者或久坐者,直到已無法爬樓梯、連走路都喘,才驚覺日常體能早已悄悄退步。因此,學會觀察身體發出的警訊,至關重要。
活動後喘得比以前快
以前能輕鬆走完的路、爬上的樓梯,現在卻會感到喘不過氣,或需停下來休息。這是最直觀的心肺退化警訊之一。特別是心肺耐力下降時,日常小活動就會引起呼吸急促。
心跳容易加速、恢復慢
當你快走、提重物或上下樓梯時,如果心跳加快後需要很久才平復,代表心肺耐力與自律神經調節能力減弱。正常情況下,心跳應該在活動結束後 1-3 分鐘內逐漸恢復。
久坐久躺後起身頭暈或胸悶
這可能與血液循環、氧氣輸送效率降低有關,也反映了心肺系統的調節能力變弱。這種「起身即累」、「稍微動就喘」的現象常被誤認為是年紀大,其實是功能退化的徵兆。
睡眠品質變差,白天容易疲倦
心肺功能與睡眠品質密切相關。若夜間呼吸不順、氣喘、頻醒,或白天常感疲憊、注意力無法集中,也可能與心肺耐力下降有關。
健康檢查出現異常但無自覺症狀
像是血壓升高、心率變快、血氧偏低、肺功能測試異常等,都是早期可被量化的警訊。即使生活中感覺不到明顯異常,也不代表心肺機能完好無缺。
✅ 自我檢測小工具建議:
你也可以定期進行簡單的「六分鐘步行測試」或「椅子起立測試」,評估自己的耐力與恢復速度。如果發現比以往退步明顯,就該進一步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

運動訓練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運動是提升心肺功能的關鍵,但並不是隨便動一動就有效。正確、有系統的訓練,才能真正改善氧氣攝取效率、心臟輸出量與肺部功能。無論是長者、慢性病患者,還是平常少動的上班族,都能從科學化運動中受益。
有氧運動:強化「輸送氧氣」的能力
像是快走、騎腳踏車、游泳、踏步機、舞蹈等,能有效提升肺活量與心輸出量。建議從低強度開始,漸進增加時間與頻率。例如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就能明顯改善心肺耐力。
阻力訓練:強化肌肉、減少負擔
心肺功能的提升不只靠肺和心臟,還需要強壯的骨骼肌協同運作。加入彈力帶、啞鈴、深蹲、腿部推舉等阻力訓練,不但能提升日常活動效率,還能降低心肺系統在運動時的壓力,減少疲勞感。
間歇訓練(Interval Training):挑戰心肺反應能力
對於已有基礎體能者,可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間歇訓練(例如: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循環5-6組),有效訓練心肺的「爆發力與回復力」,提升活動後的心跳恢復速度與耐力。
呼吸訓練:強化橫膈膜、改善呼吸效率
許多人長期淺層呼吸,讓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降低。透過腹式呼吸、阻力呼吸器或吹氣訓練等方式,可以提升橫膈膜的力量與控制力,改善氧氣利用率,減少活動時的喘促感。
運動不必激烈,但必須「恆常」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方式,持之以恆。即使只是每天快走15分鐘,累積下來也能帶來顯著變化。運動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生活能夠更輕鬆自在。
物理治療在心肺功能提升中的角色
當談到「心肺功能」時,多數人直覺會聯想到心臟科或呼吸科,但其實物理治療在這方面也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對於長者、慢性疾病患者、術後復原者或久坐久臥的人來說,專業的物理治療不僅能提升體能,還能幫助安全地重建活動力。
功能性評估,制定個人化訓練計畫
物理治療師會針對患者的基本心肺耐力、肌力、活動能力與平衡能力進行全方位檢測,像是6分鐘步行測試(6MWT)、Borg疲勞指數、血氧飽和度變化等指標,協助找出活動受限的根本原因,並規劃適合的訓練方式與進度。
呼吸訓練與肺部擴張運動
針對肺活量不足、肺部彈性差、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術後肺功能下降者,治療師會帶領進行專業呼吸訓練(如腹式呼吸、呼氣延長訓練、口唇式呼吸)與肺部擴張運動,有助於促進換氣效率、減少呼吸困難感。
肌力與體能強化,重拾日常活動力
透過彈力帶、負重訓練、功能性動作練習(例如坐立、上下樓梯、平衡步行等),協助患者重建日常所需的動作能力。這類訓練除了強化四肢與核心肌群,也能降低心肺系統負擔,使活動更省力。
安全監控下的漸進式運動
物理治療師能監控心跳、血壓、血氧飽和度變化,確保運動在安全範圍內進行,特別適用於心臟手術後、呼吸道疾病、或體能極差者。透過逐步調整強度與頻率,讓患者在信任與安全中慢慢恢復活動力。
延緩衰弱、提升生活品質
許多長者或慢病患者因活動受限而漸漸「越不動越退化」。透過物理治療介入,不僅可以改善體能,更有助於預防跌倒、延緩肌少症、改善睡眠與心理健康,從根本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Q&A:心肺功能與日常運動常見問題
Q1:年紀大了再運動,會不會對心臟造成負擔?
其實適量的運動反而能保護心臟。重點在於「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在物理治療師或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安排個人化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就能安全提升心肺耐力,不僅不傷身,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Q2:已經出現喘、心悸,還能做心肺訓練嗎?
可以,但要更謹慎。出現這些症狀代表心肺功能已經不足,應先進行完整評估,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由物理治療師進行低強度、監控式訓練,例如呼吸訓練、間歇式步行等,慢慢建立耐力,改善換氣效率。
Q3:每天生活中走路、做家事,算不算心肺運動?
雖然日常活動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身體活動量,但它們通常強度不足,對提升心肺耐力的幫助有限。要達到訓練效果,建議加入規律、有節奏、有強度控制的心肺運動,例如快走、踩腳踏車、游泳等。
Q4:做有氧運動多久才有效?頻率與時間怎麼抓?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分散於3~5天進行最佳。每次運動以20~30分鐘為起點,並依體能逐步延長。不過對於高齡者或心肺疾病患者,應由專業人員設計個別化計畫。
Q5:心肺功能變差只能靠運動改善嗎?有其他方法嗎?
運動是核心,但也要搭配充足睡眠、營養攝取、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及戒菸等生活型態改善。如果有藥物需求,應依醫囑服用。物理治療也能透過循序指導、安全監控,讓運動變得可行、可持續。
錯誤迷思破解:你對心肺功能的5個常見誤解
迷思1:年紀大了,心肺功能退化是正常的,不用多做什麼
🔍 真相: 雖然心肺功能會隨著年齡自然下滑,但這種退化的速度和幅度,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許多研究顯示,即使是高齡者,只要持續進行適度運動,心肺功能仍有明顯提升空間。選擇不作為,才是提早衰老的關鍵原因之一。
迷思2:只有運動員或年輕人才需要訓練心肺耐力
🔍 真相: 心肺功能是日常生活的基礎,無論是上下樓梯、提重物、走遠路,都是心肺系統的表現。即使不追求運動表現,只要想要生活有品質,就需要一定的心肺儲備能力。對銀髮族來說,更是延緩失能、防跌的關鍵因素。
迷思3:走路走久了就等於心肺訓練
🔍 真相: 日常走動雖然比完全久坐好,但要達到心肺訓練效果,需達一定「強度」、「時間」與「頻率」。若走路強度不足(如邊走邊滑手機),心跳無法提升,效果有限。可嘗試快走、上下坡、走樓梯等方式提升訓練量。
迷思4:有慢性病就不能做心肺運動
🔍 真相: 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更應透過科學化運動管理改善體能。但務必經由醫療專業評估,安排專屬運動處方與監測,這正是物理治療的強項。只要安全進行,不僅可運動,還能改善病情。
迷思5:做心肺訓練會喘很難受,應該避免
🔍 真相: 運動過程中感覺「有點喘但仍能說話」的狀態,是適度心肺刺激的表現,不是危險。真正危險的,是因為怕喘就不動,導致心肺功能惡性循環更下滑。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個人情況,安排階段性、安全可行的訓練方式,讓喘變得可控、可習慣。
結語與健康提醒:不只延命,更要延「好命」
心肺功能是我們身體的「能源引擎」,支持著所有日常活動、社交參與、甚至心理健康。一旦這個系統開始退化,日常行動會變得吃力,活動量下降,身體功能惡性循環地衰退,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很多人誤以為「老了就該慢慢來」,但其實,真正有品質的老化,應該是「有力、有氣、有行動力」。而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積極維持與改善心肺功能。
對中高齡者、慢性病患者,甚至年輕的久坐族來說,心肺訓練從來都不是奢侈,而是必要。當你願意早一點開始進行有規劃的體能訓練,就能在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更多自由、更多活力。
📌 給你的提醒:
- 別等到走不動才想改善,從今天起,為自己多呼吸一點、多走幾步、多練一點肌力;
- 若你有心肺不適或慢性病史,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評估,是最安全、最有效的起點;
- 身體不是用來忍耐,是用來訓練的。
照顧心肺,不只是為了活得更久,而是活得更自在、有尊嚴。
五合一綜合療程
全方位解決你的痛症問題
五合一綜合療程是由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設計的科學化、非侵入性治療方案,結合五種專業技術,針對不同身體痛症與功能障礙,提供全面有效的改善與恢復計劃。
1️⃣ 手法治療
由資深治療師進行深層筋膜放鬆、肌肉放鬆與關節鬆動,有效減輕疼痛、釋放壓力與促進血液循環。
2️⃣ 伸展治療
根據個別問題設計伸展計畫,提升關節活動度與肌肉柔軟度,改善僵硬與失衡狀態,預防疼痛復發。
3️⃣ 運動治療
透過專屬運動處方,強化核心與穩定肌群,調整錯誤動作模式,幫助重建正確身體使用方式。
4️⃣ 衝擊波治療
適用於慢性疼痛與軟組織損傷,透過高頻振波刺激修復組織,加速復原、降低發炎。
5️⃣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活動受限的關節,進行安全有效的調整,恢復正常排列與活動範圍,改善長期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一次解決多種問題:從肌肉到關節,從緊繃到不穩,一套療程全面照顧。
- 個別化設計,更貼近你的身體狀況:每一位患者都由治療師進行一對一評估與追蹤。
- 非侵入性、安全無副作用:不開刀、不打針,適合兒童、成人與銀髮族。
- 改善速度快,復發率低:多元介入方式能更有效處理根本問題,降低症狀反覆機率。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