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睡眠會影響疼痛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沒有做什麼勞動,但一晚沒睡好,隔天肩頸、背部卻特別僵硬、痠痛?這不是錯覺,而是睡眠與「疼痛感知」之間的密切連動。
睡眠與神經系統、疼痛感知的關聯
睡眠是身體神經系統重新「歸零」的過程。當我們進入深層睡眠(Slow Wave Sleep)時,大腦會釋放多種與修復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幫助降低疼痛敏感度。然而,一旦睡眠不足或睡眠中斷,這些物質分泌減少,神經興奮度持續偏高,就會讓人「更容易覺得痛」。
慢性疼痛與深層睡眠中斷的惡性循環
慢性疼痛患者的共通點之一,就是深層睡眠比例下降。當身體處於持續的疼痛刺激中,腦幹與交感神經活性提高,使入睡困難或容易淺眠。反過來,缺乏深層睡眠又會降低身體的止痛閾值,形成「越痛越睡不好,越睡不好越痛」的惡性循環。
簡單來說,疼痛不是單純的肌肉或關節問題,而是整個神經系統在過勞。想要真正減痛,必須讓睡眠重新發揮修復功能。

長期睡不好,身體裡發生了什麼?
當你長期睡不好,身體不只是「沒休息好」,而是在生理層面上逐步走向失衡。許多人會覺得只是疲勞、心情煩躁,但其實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身體早已發出多重警訊。
1. 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上升
睡眠不足會讓免疫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研究顯示,慢性睡眠剝奪會讓促發炎細胞激素(如 IL-6、TNF-α)上升,導致全身性微發炎反應。這種低度慢性發炎會使原本的肌肉酸痛、關節不適更加明顯,甚至延緩受傷組織的修復速度。
2. 肌肉張力無法放鬆、組織修復受阻
深層睡眠階段是肌肉放鬆與重建的關鍵時間。然而若深層睡眠被剝奪,交感神經持續活躍,肌肉纖維得不到完全放鬆,導致早晨起床時更僵硬、更酸痛。這也是許多肩頸痛、腰痛患者「越睡越累」的原因之一。
3. 大腦痛覺敏感化現象(Central Sensitization)
當長期缺乏高品質睡眠,大腦的痛覺處理中心會變得過度敏感,稍微的刺激就可能被放大成疼痛。這就是所謂的「中樞敏感化」現象。它不僅會讓疼痛更難控制,還會讓人情緒低落、注意力下降,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簡單地說,長期睡不好不只是疲倦,而是讓全身陷入「慢性發炎與過度警戒」的狀態。要真正緩解疼痛,從恢復高品質睡眠開始,是最根本也最常被忽略的一步。
哪些族群最容易陷入「痛—失眠—更痛」循環?
有些人一旦進入「痛—失眠—更痛」的惡性循環,就很難自行跳脫。這些族群往往日常壓力大、身體長期處於高張力狀態,又忽略了恢復與放鬆的重要性。
1. 久坐辦公族、壓力型失眠者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姿勢固定、肩頸肌群緊繃,是都市上班族的常態。當身體持續僵硬、血液循環受阻,大腦同時承受高壓與焦慮,夜晚的入睡困難與淺眠就會加劇。結果是白天腰背痛、晚上睡不好,隔天又更加疲倦——形成惡性循環。
2. 長期肩頸痛、腰背痛患者
這類慢性疼痛族群的睡眠品質往往特別差。疼痛本身會干擾入睡與深層睡眠;反過來,睡不好又讓疼痛閾值降低、肌肉放鬆變得更困難。研究顯示,慢性腰痛患者的深層睡眠比例可下降達 30% 以上,使他們更難靠自然休息來恢復。
3. 更年期女性與中壯年族群
隨著荷爾蒙變化、壓力累積與生活作息不規律,這個族群特別容易出現夜間盜汗、淺眠、肌肉痠痛與情緒不穩的組合問題。這些現象彼此交互影響,使得疼痛更敏感、睡眠更破碎。若不及早調整,甚至會發展成慢性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這些高風險族群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身體長期在「緊繃狀態」,卻缺乏有效放鬆。
要跳脫這個循環,不能只靠止痛藥或睡眠輔助品,而需要從根本改善身體的壓力反應與睡眠品質。

如何辨識你的「痛」其實與睡眠有關?
許多人以為「痛」就是肌肉或關節的問題,卻忽略背後的真正兇手可能是——睡不好。若你總覺得身體愈睡愈痛、早晨起床反而更僵硬,那就要警覺疼痛與睡眠之間的隱性關聯了。
1. 常見警訊:早上起床比睡前更痛
一般來說,經過一夜休息後,肌肉與關節應該會更放鬆;但若你早晨起床時肩頸僵硬、腰背發緊、甚至走路都覺得卡卡的,表示你的睡眠並沒有達到修復效果。這種情況常見於慢性疼痛與睡眠品質不佳並存者。
2. 睡前肌肉緊繃、易醒、打鼾、淺眠
若你睡前難以放鬆,常覺得全身繃緊、心跳偏快,入睡後又容易醒來或輾轉難眠,代表交感神經過於興奮。當夜間無法進入深層睡眠階段,身體自然無法進行充分修復,隔天的疼痛與疲勞感便會明顯加劇。
3. 白天注意力下降、情緒低落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白天容易感到頭重腦脹、情緒煩躁,甚至對疼痛的忍受度變低。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降低大腦前額葉對疼痛的抑制功能,使得相同的疼痛刺激被感知得更強烈。
💡小提醒:
若你發現疼痛沒有明顯外傷或勞損原因,但每天症狀卻隨著睡眠品質起伏,那就很可能是「睡眠相關性疼痛」。這類狀況若早期發現並調整睡眠節奏,恢復速度會比單純治療疼痛快得多。
改善睡眠、減少痛楚的實際方法
當你陷入「睡不好 → 更痛 → 又睡不好」的惡性循環時,重建良好睡眠節奏,就是讓身體重新恢復修復力的第一步。以下幾個實際方法,能幫助你逐步改善睡眠品質,進而減少疼痛感。
1. 建立穩定睡眠節奏(固定作息)
- 每天盡量在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讓身體生理時鐘穩定。
- 若必須加班或熬夜,也應在翌日早起維持原本節奏,而非睡到中午。
- 規律的作息能讓褪黑激素穩定分泌,協助身體進入自然修復狀態。
2. 晚間放鬆肌肉與呼吸訓練
- 睡前 15~20 分鐘可進行深呼吸與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PMR),從腳趾到肩頸依序收縮—放鬆。
- 可搭配溫熱敷或泡腳,促進血液循環與肌肉放鬆。
- 這些動作能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幫助進入深層睡眠階段。
3. 避免藍光與過度刺激
- 睡前一小時盡量避免滑手機、看劇或工作。電子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 若難以完全避免,可開啟夜間模式或戴上抗藍光眼鏡。
- 建議轉為聽輕音樂、閱讀紙本書或做簡單伸展。
4. 晚餐與咖啡因管理
- 睡前 4~6 小時避免咖啡、茶、含糖飲料及酒精。雖酒精可能讓你「好睡」,但其實會破壞深層睡眠結構。
- 晚餐避免過於油膩或高鹽分食物,以免腸胃負擔過重影響入睡。
- 若晚間容易餓,可選擇少量蛋白質+複合碳水(如溫豆漿+香蕉),有助於穩定血糖與放鬆情緒。
5. 打造有助睡眠的環境
- 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約24℃)。
- 床墊支撐度適中,能貼合腰背曲線;枕頭高度以維持頸椎中立為原則。
- 若有噪音困擾,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機。
💡延伸建議:
若疼痛導致你無法平躺入睡,可嘗試半側躺或抱枕支撐姿勢,讓身體壓力平均分散,避免夜間姿勢引起疼痛加劇。

慢性痛患者的專業介入方向
當疼痛與睡眠問題已經長期交纏,單靠「早睡早起」或「放鬆練習」往往難以完全改善。這時,專業介入能更有效地中斷疼痛與失眠的惡性循環,讓身體重新回到修復節奏。
1. 物理治療如何協助肌肉放鬆與循環改善
- 專業物理治療師會透過徒手鬆動、筋膜釋放、關節活動訓練等方式,釋放肌肉長期緊繃造成的壓力。
- 適度改善血液循環與組織氧氣供應,可降低夜間疼痛與抽筋頻率。
- 部分治療也會結合呼吸引導與姿勢調整,協助身體自律神經重新平衡,減少「入睡時神經仍亢奮」的情況。
2. 睡眠衛教與疼痛管理並進
- 許多疼痛治療門診會結合睡眠衛教,協助患者了解生活習慣與疼痛感受的雙向影響。
- 透過行為介入(如睡前儀式、放鬆時間安排),讓身體重新學會「在睡眠中安全放鬆」。
- 同時也會教導疼痛管理策略,例如:
- 認識疼痛信號,而非恐懼或壓抑。
- 分辨「活動後肌肉痠痛」與「神經性疼痛」的不同。
- 建立合適的活動量,避免長期靜態或過度代償。
3. 調整姿勢、呼吸訓練、核心穩定訓練
- 長期疼痛者往往伴隨姿勢代償(如頭前傾、骨盆前傾、呼吸短淺),這些都會進一步影響睡眠與疼痛敏感度。
- 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核心訓練與橫膈呼吸訓練,能減少肌肉過勞、改善氧氣供應、平衡自律神經。
- 部分治療會結合溫熱療法、電刺激、貼紮等輔助手法,加速肌肉修復與放鬆。
💡重點提醒:
慢性疼痛與睡眠障礙都不該「硬撐」。當疼痛已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干擾入睡時,應積極尋求物理治療或睡眠專科協助。及早介入,不僅能減少藥物依賴,也能真正恢復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
常見問題 Q&A
在面對疼痛與睡眠問題時,許多人會有各種疑問與迷思。以下整理常見問答,幫助你更清楚理解問題與對策。
Q1:我睡滿八小時仍覺疲累,是睡眠品質差嗎?
- 是的,睡眠不只是長度,也包括深層睡眠與連續性。若整晚頻繁醒來或淺眠,即便睡夠時間,身體也無法完全修復。
- 可透過記錄睡眠日誌、觀察早晨疼痛、精神狀態來評估睡眠品質。
Q2:吃止痛藥可以幫助我睡得更好嗎?
- 止痛藥可暫時降低疼痛,但不會改善深層睡眠,也無法解決疼痛根源。
- 長期依賴可能產生副作用或掩蓋身體訊號,建議搭配物理治療、放鬆訓練及生活習慣調整。
Q3:物理治療能改善我的睡眠嗎?
- 是的,透過改善肌肉緊繃、血液循環、姿勢與呼吸模式,物理治療可以間接提升睡眠品質。
- 結合睡前伸展、核心穩定與放鬆訓練,能幫助身體進入深層修復狀態,降低夜間疼痛。
Q4:睡前運動會不會讓我更難入睡?
- 高強度運動確實可能刺激交感神經,使入睡延遲。
- 但低強度伸展、深呼吸、輕量核心訓練,反而有助放鬆肌肉、降低疼痛與壓力,促進睡眠。
Q5:我只有肩頸痛,真的需要注意睡眠嗎?
- 是的,肩頸痛與睡眠品質密切相關。睡不好會增加肌肉緊繃,痛覺敏感度提升,使肩頸酸痛加劇。
- 建議從睡姿調整、枕頭高度、晚間放鬆訓練開始改善。
💡小提醒:
疼痛與睡眠問題常常互相影響,單靠一種方法很難徹底改善。了解問題來源,搭配生活習慣調整與專業協助,才能真正打破「痛—失眠—更痛」的惡性循環。

錯誤迷思破解
面對疼痛與睡眠的交互影響,常見一些誤解或錯誤做法,容易讓問題更加惡化。以下逐一破解這些迷思,幫助你建立正確觀念。
迷思 1:「睡多一點就不會痛」
- 真相:睡眠長度固然重要,但睡眠品質更關鍵。若夜間頻繁醒來、深層睡眠不足,單純延長睡眠時間無法有效減輕疼痛。
- 解法:建立穩定作息、改善睡眠環境與放鬆肌肉,才能真正提升修復效果。
迷思 2:「只有年紀大才會失眠」
- 真相:失眠不分年齡。都市青壯年因工作壓力、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肩頸緊繃,也很容易陷入淺眠或多次醒來。
- 解法:重視睡前放鬆、減少藍光干擾、建立睡前儀式,年輕人也能改善睡眠品質。
迷思 3:「疼痛只是肌肉問題,跟睡眠無關」
- 真相:疼痛與睡眠密切交互影響。睡不好會降低痛閾、增加肌肉張力,使疼痛感被放大。
- 解法:除了治療肌肉與關節問題,也需同步改善睡眠習慣,才能打破惡性循環。
迷思 4:「靠止痛藥或保健品就能解決」
- 真相:止痛藥與保健品只能短暫緩解症狀,無法改善深層睡眠或肌肉張力問題。
- 解法:搭配物理治療、放鬆訓練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真正降低疼痛敏感度。
💡核心觀念:
疼痛與睡眠不是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的循環。破除錯誤迷思,從睡眠品質與生活習慣著手,才能真正改善疼痛與生活品質。
結語:從放鬆開始,重啟身體的修復節奏
疼痛與睡眠互為影響,若忽視其中一方,即便暫時緩解,也容易再度陷入「痛—失眠—更痛」的惡性循環。關鍵在於建立穩定睡眠節奏、釋放肌肉張力、讓身體有真正的修復時間。
- 從放鬆開始:每天給自己 15~20 分鐘的肌肉放鬆與呼吸練習,降低夜間交感神經活性,讓身體進入深層修復。
- 重視睡眠品質而非僅睡長度:固定作息、優化睡眠環境、管理晚間刺激,才能讓疼痛感下降。
- 與身體對話,而非對抗疼痛:觀察疼痛訊號、適度活動、尋求專業協助,建立身體修復的正向循環。
💡溫馨提醒:
改善睡眠與疼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必急於求成。透過持續的生活習慣調整與專業介入,你可以慢慢找回深層睡眠與身體的自然修復力,讓疼痛不再主導你的生活。

五合一綜合療程介紹:一次解決多重疼痛困擾
在活力伸展及運動治療中心,我們深知慢性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成因,因此特別推出了「五合一綜合療程」,結合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與個性化評估,為您打造專屬的康復計畫。
五合一療程包含:
- 手法治療
通過專業手法針對肌肉與筋腱進行深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身體緊繃與壓力。 - 伸展治療
幫助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與活動範圍,緩解僵硬感,減少疼痛並降低復發風險。 - 運動治療
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強化核心肌肉群,提升身體穩定性與功能。 - 衝擊波治療
利用高頻振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炎症修復,特別適合慢性痛症與軟組織損傷患者。 - 關節復位
針對錯位或僵硬的關節,進行精準的調整,恢復正常功能,減輕壓迫與不適。
為什麼選擇五合一綜合療程?
- 全方位治療:從肌肉、筋腱到關節,全面處理痛症問題,讓您一次性享受多種療效。
- 非侵入性技術:無需手術,安全高效,適合各年齡層患者。
- 個性化方案:由專業團隊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
- 快速見效:針對性治療,緩解疼痛,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適合人群:
希望改善姿勢與體態預防傷病者
慢性筋骨疼痛困擾者
經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運動傷害後復健期患者

👉 點擊這裡進行預約
👉 諮詢熱線:+852 64918174
為了讓您獲得更多有關身體健康和康復的專業資訊,您可以瀏覽我們的 健康專欄,裡面有多個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無論您是有特定的健康問題,還是對保持身體活力感興趣,這裡都能為您提供有用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